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辛努洪的個人資料

辛努洪的個人資料

紅線女

辛努洪(1927 ~),廣州西關人,原名鄺建蓮。13歲時跟隨姑姑學習戲劇,以“小燕紅”的藝名首次登臺。從65438年到0942年,他加入了馬師曾的太平劇團,並逐漸成名。1946年,粵劇《我為妳瘋狂》在香港連續上演壹個月,在香港引起轟動。1947年拍了《我為妳瘋狂》等三部,然後* * *拍了70多部。1955年回國參加國慶6周年慶典,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並於年底加入廣東省粵劇團。1957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節,憑《昭君塞上圖》、《李記頌》獲古典音樂比賽金獎。從1967到1980,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發配到英德茶場工作。1984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辦個人演唱會,受到各界熱烈歡迎。1990任洪都粵劇團團長、藝術總監。2002年獲文化部首屆“造型與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Sin Nui Hung:他從事藝術已經超過60年,流行了半個多世紀。

經過60多年的藝術,半個多世紀的流行,粵劇、國劇、外聲腔能做到這壹點的人不多。

作為粵劇史上的天才,冼女紅的藝術生命延續了60多年。迄今為止,她已經演出了近200部戲劇,拍攝了70多部電影。國內外觀眾和專家對她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不僅在粵劇圈,而且在整個戲劇圈都是不多見的。有專家認為,近幾十年的粵劇是現代粵劇史上的辛努洪時代。客觀地說,這個評價並不過分,因為它的影響已經超出了粵劇藝術的範疇,成為嶺南文化的壹道動人的風景線,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壹顆璀璨明珠。

從全國範圍來看,粵劇可能並不是最大的觀眾群,但冼女紅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很多人甚至因為冼女紅這個名字而知道粵劇。在眾多的戲劇演員中,冼女紅之所以能達到她的高度,自然是因為她與生俱來的嗓音、悟性等先天條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因為她對粵劇的癡迷,才能不斷挑戰自我,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創新,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

早期跟隨馬師曾等前輩學習時,雖然只是戲班裏的第三個花旦,但辛努洪的勤奮好學贏得了前輩們的贊譽,並在長期的生活磨煉中洗去了華麗的鉛華,沒有沾染梨園的惡習。即使在香港大受歡迎的時候,辛努洪也從未迷失自己。相反,他利用自己經濟狀況的改善,從多方面學習古典文學、英語和其他戲曲的特點,這是壹般戲劇家所不能及的。後來因為痛恨香港粵劇環境中的粗制濫造之風,毅然回到內地發展。事實也證明,她回大陸的選擇是正確的。她回歸後,出現在自己最滿意、最有代表性的小說、詩歌和文學作品中,如《尋訪書院》、《關漢卿》、《山國風雲》等,使她的藝術生涯壹直保持至今。

正是因為她對粵劇的熱愛和癡迷,才造就了藝術風格獨特的“紅派”藝術,使她的藝術達到了“以物形,以情制聲”的境界。正是這種執念,讓我們明白,即使文革時她在牛棚裏,也要靠喊雞練嗓子。到她七十多歲的時候,她還在為粵劇的發展而努力。她想創作壹部粵劇動畫電影來推廣粵劇,並堅持自己為電影配音...

冼女紅能在粵劇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壹頁,固然與她自身的不斷追求和創新有關,但確切地說,也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比如馬師曾,在她的藝術生涯中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比如薛覺先在她藝術道路上的支持和幫助;比如,周恩來對新女紅的殷切期望和指導,壹直是新女紅奮進的動力;比如梅蘭芳、程等前輩,他們對冼女紅的指導和幫助也使冼女紅的藝術探索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果不孤立地看壹個人或壹種現象的出現,那麽如果放在壹個社會背景中來看,或許可以說,冼女紅的出現與嶺南文化的氛圍密切相關。

20世紀30年代,冼女紅登上粵劇舞臺時,中國社會正面臨著急劇的變革,政治和軍事的混亂加速了新舊文化的更替。嶺南文化既註重實用世俗的生活,又因為是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地方之壹而具有開放前衛的壹面。嶺南文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粵劇打開了面向普羅大眾的大門,這必然要求粵劇演員在表演上更加成熟,在形式上做出改變,因此創新成為必然。馬師曾、薛覺先等人進行了許多開拓性的改革,借鑒和融合了西方文藝的壹些做法,正是在前輩們開創的道路上,星女紅繼續走下去,逐漸超越了女子阿諛奉承的簡單框架,形成了婉約莊重的風格,達到了粵劇發展的又壹高峰。如今粵劇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並稱為“嶺南三秀”。

仙女紅現象是20世紀嶺南文化中壹道美麗動人的風景線。

字符詞典

冼女紅最初想學戲劇的時候,父親是反對的,理由是“成功的戲劇不是成人”,壹直都是這樣,但冼女紅堅持“成功的戲劇才是成人”。結果她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壹舉成名,壹劇成名,壹人成名,成為粵劇史上最具標誌性的人物,也是當代戲曲演員中在海外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之壹。

程明辛努洪

Sin Nui Hung從小就跟著媽媽去海珠、太平等劇院看大戲。當他八九歲的時候,他學會了用留聲機唱白駒榮和薛覺先的粵劇。可以說他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影響。

雖然她第壹次走上粵劇舞臺是為了謀生,但事實上,仙奴紅的家庭氛圍與粵劇有著很深的關系。她的叔叔鄺新華是粵劇著名武術家,是同齡人中的領軍人物。祖父盛建安是著名的武術家;我舅舅景少佳,是壽年、勝年等省港大班的公章。我姑姑何福蓮是著名的花旦,也是《辛努洪》的藝術啟蒙者。

65438年至0938年,辛努洪在母親的帶領下,從澳門前往香港,師從姑姑何福蓮。起初,她以“小洪雁”為藝名,與梁紹佳主持的省港班之壹的聖壽年班同臺演出,後與何福蓮加入梁少鋒主持的劇團。景是著名的粵劇學生。他喜歡辛努洪,辛努洪聰明、聽話、好學。有時間就教她聲樂技巧和咬字技巧,為她以後唱歌打好基礎。荊也是《辛女紅》的創作者——他認為“小燕紅”的藝名不好,主張取“辛女紅盜盒”之意,改藝名為“辛女紅”。恐怕他從來沒有想到,後來這個名字會這麽耀眼。

何福蓮在辛努洪的早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還帶領辛努洪會見了馬師曾,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壹。成立於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是當時省內及港口最有號召力的劇團。從第三部花旦開始,冼女紅在湛江、廣西等地演出了許多馬牌戲,並在馬師曾的榜樣下迅速成長。

1943在《軟皮蛇招郡馬》中,因為暫時無法出演尹正花旦,辛娜紅首次出演尹正花旦。不過當時的海報上用的是她的本名(她在內地演出前壹直用的是本名)。那天晚上的演出非常成功,第二天的海報正式將她命名為Sin Nui Hung。從此,她成為馬師曾話劇團的正式花旦。

1946是辛努洪藝術生涯中重要的壹年。今年春天,她和馬師曾在廣州合作主演了第壹部新劇《還我漢江山》。在此之前,她已經在內地印花旦兩年多了,但這是她第壹次以大班印花旦的身份在粵劇活動中心廣州登臺。當時專家和觀眾對她的評價是:聲音,年紀小,長相好,工作不夠細心,前途無限。下半年,辛娜紅在香港演出了新的時裝劇《我為妳瘋狂》。該劇擁有、荊等強大陣容,劇情貼近百姓生活。演出壹個多月,在香港引起轟動。觀眾對當時還不到20歲的辛努洪越來越熟悉。

除了活躍在粵劇舞臺,冼妮紅開始接觸兩個領域:電影和唱片。1947年,她連續拍了《我為妳瘋狂》等三部電影,錄制了兩張唱片,拉開了進入電影和唱片領域的序幕,成為當紅明星。這段經歷不僅讓Sin Nui Hung壹舉成名,也讓她在經濟上更加富裕。她也找到了更廣闊的展示世界,不斷在新的藝術創作中獲得驚喜,也讓她更加註重藝術素養的提升。

成Xi紅牌

20世紀50年代,香港出現了壹股粗制濫造的粵劇熱潮。很多劇根本不註重舞臺設計,甚至沒有導演,沒有劇本。辛努洪對這種現象非常不滿。1951年加入寶豐粵劇團,演出《壹代天驕》,因其動作和表情深受觀眾喜愛。從此,“女聲”壹詞出現在香港報紙上,並逐漸在觀眾中傳播開來。此後,冼女紅深受藝術發展的困擾,不願隨波逐流浪費自己的藝術生命,於是邀請了馬師曾和薛覺先兩位粵劇大師,自發組建了真善美粵劇團。

1955年,她應邀回國參加國慶典禮後,拜會了周恩來總理,並結識了梅蘭芳等大師。深受國內蓬勃發展形勢的觸動,她毅然放棄名聲,下定決心。回國發展,開啟了藝術發展的新篇章。

雖然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十三年沒有登臺演出,成為了他人生中的壹個痛,但辛努洪從來沒有後悔過當初的選擇。的確,冼女紅回國後創作了壹系列優秀的小說、詩歌和文學作品,如《尋訪書院》、《關漢卿》、《昭君塞上圖》、《山國風雲》、《劉胡蘭》、《白燕的春節》等,都為觀眾所熟知。

Sin Nui Hung的音域較寬,具有聲音清脆、圓潤、明亮、圓潤的特點。她在繼承粵劇傳統唱法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其他劇種甚至曲藝、西洋聲樂的唱法,形成了獨特的“紅腔(又稱女腔)”。粵劇有很多變調,她不用進門就能用裝飾性的滑音過渡,令人耳目壹新。粵語的聲調是四聲的兩倍,閉字、喉音、鼻音多,唱字聲調多但篇幅少。她能巧妙地運用粵語音韻的規律和粵劇的特點,充分發揮自己咬字輕、吐字順、聲韻清的唱功。即使遇到歸類為鼻音的封閉詞,她也能讓唱腔充滿起伏,在余音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因其飽滿的聲線和壹貫性而被譽為“頭聲、風尾”,形成了獨特的“女聲”,是當代粵劇舞臺上流傳最廣的演唱體裁。

從“紅調”到“紅派”,是辛努洪藝術成熟和完善的過程。辛娜紅擅長在她的表演中刻畫細膩的角色。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如《關漢卿》中的朱、尋找書院的阿達和《山風雲》中的劉琴,都有很大的影響。她在舞臺上塑造了壹系列與眾不同的形象,使她的藝術生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紅派”藝術之花在南粵大地上綻放。

也許,冼女紅壹開始並不是有意識地想要創造壹種體裁,她只是想腳踏實地地去行動,用心去感受劇中的人物,用心去借鑒和吸收其他戲劇乃至西方的藝術形式,結果成就了壹種與眾不同的“紅派”藝術,難得的是,冼女紅能夠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通過大膽的吸收和改造, 達到創新與傳統的和諧統壹,最終成為粵劇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體現了她作為壹個才華橫溢的藝人非常成熟的壹面。

壹代又壹代“紅粉絲”的形成,可以算是對辛努洪藝術魅力的充分認可。

成人洪都

壹個流派的形成,除了流派本身的鮮明特點外,還應該有經得起時間考驗、被觀眾認可的代表性劇目;還有壹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藝校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