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倫敦老城區,遊客很少會看到寬闊、豪華、現代化的門廊,但古典、高貴的氣質卻從屋檐上壹處石頭雕塑、窗口掛著的蕾絲窗簾、大廳裏懸掛的水晶吊燈上流露出來。壹打聽,妳也許會突然發現,這裏就是英國女王鐘愛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處,那裏曾經住過壹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壹塊磚頭後面都藏著壹個故事,無聲地彰顯出歷史的厚重感。和壹些新興國家的人癡迷於新設施不同,在英國似乎是歷史越悠久的房子價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氣息在很多人眼裏恰恰是貴族身份的象征。
倫敦的面孔並不是單壹的,而是由多種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倫敦的懷舊風情,人們想到的不僅僅是老建築,還有獨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設施。紅色的電話亭、黑色老爺車樣式的出租汽車,點綴在古老的街頭巷尾之間是那樣相得益彰。根據這些造型設計的旅遊紀念品,比如鑰匙鏈、茶葉盒,也是深受旅遊者喜愛的紀念品,如此獨特的設計儼然已經成為了倫敦的符號。倫敦全城沒有摩天大樓,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層,高的十來層,最高的樓僅有二三十層,且寥寥無幾。除了古舊的建築,倫敦擁有620多個文化設施,上百家公園和四通八達的交通。
倫敦市中心的街道狹窄、曲折,盡管交通擁堵壹直是令市政府頭疼的事情,但將老建築推倒以拓寬馬路並不在政府的計劃之內。車輛進入倫敦中心地帶被嚴格控制,收取高昂的進城費,發達的地鐵設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倫敦的交通壓力。去年,倫敦市政府曾經有計劃仿效紐約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樓,但是遭到多數民眾的強烈反對,而他們反對的原因是擔心這些摩天大樓會掩蓋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的光芒,使這些歷史建築存在於現代化的陰影之下。最終倫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棄這項計劃。英國人並不羨慕生活在高樓大廈之中,享受久遠歷史帶給自己生活的樂趣才是這個島國民眾的追求。
倫敦也並不是沒有現代建築,站在泰晤士河邊沿河望去,吸引了眾多遊人的摩天輪“倫敦眼”、全鋼結構的“千年橋”、螺旋式外觀的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大樓等摩登建築就會映入妳的眼簾。但是非常重要的壹點是,這些摩登建築的建造並沒有以犧牲老建築為前提,倫敦整個城市的風骨並沒有因為少數新建築的加入而被破壞。就以泰晤士河邊的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例,這裏可以與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說是世界現代藝術展出的頂級場館之壹。就博物館的這個定位來看,修建壹個摩登建築似乎無可厚非,但倫敦的泰特博物館卻是由壹座有74年歷史的廢舊發電廠廠房改建的,這座始建於1933年的電廠曾承擔了倫敦近兩成的電力供應,卻因為排放出過多溫室氣體而長期遭受指責。1982年,這座電廠終於被關閉,但是倫敦人並沒有輕易放棄這座舊電廠,而將它改建成了壹座多功能展覽館,舉辦搖滾音樂會,藝術展覽以及社交晚會,它成了當地居民的休閑場所。前不久,倫敦的金融區實現了整個無線上網,為了不破壞城市景觀,無線網絡的“節點”都隱藏在燈柱、標誌牌和紅綠燈旁邊。倫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這樣壹個理念:傳統與現代化並不是格格不入。
城市輪廓線非常清晰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張在元院長表示,倫敦最突出的特點是對這壹城市的輪廓線或稱天際線保存得相當完好。所謂輪廓線,就是那些最能代表倫敦歷史、建築特色的象征,包括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白金漢宮、倫敦塔橋、大英博物館、海德公園、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等七大元素。歷代國王的加冕儀式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歷代君王的住所白金漢宮早已對市民開放,海德公園的自由論壇角被稱為倫敦的心臟……這些建築並不只是用來欣賞的,作為壹種承載歷史、記錄現在的符號,它們已經滲透在倫敦人的生活之中。對於倫敦的這些鎮市之寶,英國政府不惜壹切代價將其完整地保存下來。此外,有著悠久歷史的倫敦同樣要面對現代化的挑戰。但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並不矛盾,倫敦的基礎設施很先進,但上了年頭的舊設施能用的都在用。現代建築和諧地坐落於古老建築群中。這就是倫敦的面孔。
“我們談論任何壹個城市的特色都不能割裂歷史,倫敦的特殊面孔與其歷史的特殊性有很大關系。”張在元表示,倫敦曾是羅馬帝國的巡省,其建築風格首先受到了羅馬建築風格的影響;此外,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發生,對城市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成為倫敦進入現代城市的轉折點;第三,倫敦是壹個島國城市,而非大陸城市,海外貿易的發展使其具有全球視野,因此它比大陸城市還要開放;第四,倫敦的建築特色還打上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文化的烙印。
讓原來的人住在原來的地方
倫敦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也並非壹帆風順。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英國經濟壹度迅速發展,倫敦的工廠不斷增加,城區迅速擴大,農民進城務工增多,與此同時,城市汙染、交通擁堵、住房緊缺等問題日益凸顯。因為汙染嚴重,格林尼治天文臺無法進行觀測只好搬遷,很多文學作品都對當時的倫敦進行了描寫和批判。
隨之而來的二戰更加改變了倫敦的傳統結構。上世紀大部分時期,倫敦城區人口在下降,工廠遷出市區,大片港區廢棄,最嚴重的問題是城區的不平衡發展,造成社會矛盾激化。窮人集中居住在東區,那裏住房破舊、犯罪率高、投資短缺。半個多世紀來,倫敦壹直在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先是在那裏建了壹些高樓,卻並沒有達到吸引私人投資的目的,反而破壞了那裏的社區諧調。近年來的城市復興策略完全改變了思路,把那些衰敗的社區看成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那裏的土地、居民的技術和知識都有開發利用的價值。政府對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加大投資,對私人資本的進入實行優惠政策,並把這些地區的復興策略與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協調起來,融為壹體。
事實證明,靠政府在衰敗或老化的城區建設壹些高檔住宅是無法根本阻止那裏的衰退勢頭的,反而會對老城區造成新的破壞,比如新舊建築之間的失調。與此同時,老城保護固然能夠保留原來的歷史文化風貌,卻不能保護那裏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復興就是既要保留風貌,也要保護生活,還要延續發展。因此,英國在舊城區改造的時候,盡可能讓原來的人還住在原來的地方,保護城市原有的社區文化。英國的城市規劃專家還強調,在城市復興中政府不可能包辦壹切,需要私人資本的介入,但政府壹定要起主導作用。
回顧倫敦的城市建設歷程,還應提及300多年前發生的壹場火災。在倫敦市中心腹地高聳著壹座紀念碑,記載了這場災難。1666年9月2日,倫敦市普丁巷的壹間面包鋪突然失火,大風將並不兇猛的火焰很快吹進了周邊擠滿木屋的狹窄街道。這場大火席卷了整個倫敦城並且連燒4天,包括聖保羅大教堂、無數的店鋪以及1萬多間民房都被燒毀。倫敦花費了半個世紀才得以恢復元氣。此後,倫敦的所有建築都改用磚石材料。倫敦市政府還意識到城市街區規劃的重要性,商用建築應遠離民用住房,同時主要街道間距必須加寬。在隨後50年裏,倫敦市裏豎立起了更多方磚建築,而且根據不同的社會功能將倫敦東部建成工業區,西部成為王室政要顯貴的住宅區,南部和北部則成為多數平民的居住所在,而倫敦市區中心腹地則規劃成為金融業中心。城市風格的改變不僅讓倫敦從此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建造設計楷模,更讓歐洲鄰國也清楚地認識到人性化構建壹座大城市對於當地發展的重要。
倫敦城市建設的三點經驗
張在元與倫敦城市面貌的管理者、建設者有過多次交流。他告訴記者,倫敦城市建設的經驗主要有三點。首先,城市規劃依靠的是法治而非人治。壹個城市要想規劃好、建設好必須遵守規矩。倫敦關於城市規劃、控制的法規非常嚴明。新建築、新城區的建造,舊建築的保護,老建築多少範圍內不得蓋新建築等,都要經過論證,經過議員投票來進行集體決策。倫敦的7個建築元素就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城市的氛圍還包括城市中人的素質。如果人們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典故非常了解,發自肺腑地對其津津樂道,那麽整個城市的感覺就更生動。在英國,隨便問壹個普通中學生,幾乎都能講出白金漢宮的很多故事。這與倫敦市政府和媒體對城市的宣傳關系密切,倫敦不僅將壹些博物館、王宮開放讓市民參觀,甚至在教科書中也經常介紹重要建築的內容。
此外,壹個城市能否經營好,必須要在三個層面上努力——城市的戰略、規劃和管理。如果忽視壹頭壹尾的工作,孤立地談規劃也是沒有意義的。對於城市發展的眼光、對城市的決策能力,都是壹個城市戰略家所必備的要素。城市的管理問題也非常重要。如果在不讓人行的地方還有行人通過,不讓停車的地方有人停車,那麽城市規劃得再好,人們在心理上也不會認同。
張在元認為,這三個因素中,素質方面的提高會見效很快,通過壹些紀念冊、美術館、博物館的開放,人們對城市的了解會迅速增加。但是另外兩個因素的完善需要有壹個過程,是壹個系統工程。張在元將壹個城市的發展比作壹個人的發展,“是壹個連續的過程,每個成長階段都應保持成長過程中的特色”。張在元表示,首先要尊重歷史。歷史不能中斷,也不能復制,歷史是區別城市與另壹個城市的重要標誌,只有抓住歷史才能形成城市獨特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