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出離輪回”、“不退轉”和“轉識成智”之間到底是什麽關系?

“出離輪回”、“不退轉”和“轉識成智”之間到底是什麽關系?

不退轉,分三種: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阿羅漢只是位不退,不會退到凡夫位置,再受輪回。圓教初住菩薩不但位不退,而且行不退、念不退,不會推到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位置,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譯為不退轉。是菩薩階位之名。據《彌陀要解》雲:阿鞞跋致。此雲不退。壹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上言不退有三。最上名念不退。此土行者,別教須登初歡喜地。圓教須至初發心。方破壹品無明,證壹分法身。始能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即壹切種智海,即如來果海。雙舍二邊,全歸中道。始曰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可見念不退之難證。但今願言,十方眾生,聞名發心,壹心念我,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小本亦雲: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要解》又雲:今凈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證三不退,壹生圓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言思莫及。故《要解》雲: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今此兩願,於四十八願中,如箭靶之紅心。至於第十八願,則如紅心中之中心。

然而按照《 佛學大詞典 》 的更嚴格的說法,念不退,得到八地菩薩才行。到此位置,就能任運到10方世界度生,而無隔陰之謎。無量壽經上說,即便是極樂凈土再來的大菩薩,如果應化到穢土度生,雖不退轉,但還會有隔陰之謎。

《 佛學大詞典 》

(壹)三不退,乃吉藏法華義疏卷壹之說。對此解釋有四說,現采第壹說,三不退指:

(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薩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轉。(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薩無須刻意精進,自然可進道而不動念。

(二)四不退,三不退加處不退(往生彌陀凈土,不再退轉),則為四不退,系迦才凈土論卷上之說。此外,窺基於法華玄贊卷二,亦立四不退:

(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薩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薩,能修有為與無為行,而不再退轉。

轉識成智,是八地菩薩才能有的境界,其之所以徹底不退,就是因為轉識成智了,轉輪回主體阿賴耶識為如來大圓鏡智了。阿賴耶識就是壹念無明的虛妄產物,八地菩薩破除了這個迷情的根本障礙原因,所以徹底不再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