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尋找皮日休的詩歌及其欣賞

尋找皮日休的詩歌及其欣賞

橡木嘆息

皮日休

秋天橡子熟了,榛子雜草散。

被黃毛詛咒,拿起晨霜。

班次開始,有利可圖,日方滿筐。

曝蒸數次,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飯,紫穗聞香。

細而精,粒粒如玉。

捧給官方,包間沒有倉庫。

如何使壹石多,只有五招!

狡官不怕刑,貪官不避贓。

種地的時候是私債,種地完了就還給官倉。

去冬今春以來,橡子饑腸轆轆。

我聽說田成子是個欺詐的國王。

當我遇見壹棵橡樹,我不覺得臉上有淚。

《橡樹嘆息》是皮日休的代表作。詩人通過對老婦“橡樹”的詳細描寫,深刻揭示了晚唐農民起義前夕的社會現實。詩人不加修飾、不加雕琢地寫出了他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他的作品樸實自然。

首先,描述老婦人采摘橡子作為食物的艱苦生活。詩人壹開始就用四句詩勾勒出壹幅老婦人在山裏摘橡子的畫面:深秋,橡子成熟的時候,壹個黃頭發駝背的老婦人爬上長滿青草的山丘,踩著晨霜去摘橡子。“黃毛”是指人很老了,生活的負擔讓她彎腰駝背。深秋的早晨,風冷霜寒。她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撿起壹顆小橡子!然後,她詳細描述了采摘橡子的過程。她需要壹整天的勞動才能“從過剩走向滿筐”。經過幾次蒸幹,我們撿的橡子就靠這個充饑了壹個冬天。

為什麽壹個金發老女人要吃橡子?是因為山地貧瘠還是因為饑荒歉收?詩人沒有先給出肯定的答案,而是用新的筆墨,用四句詩寫出了美好的豐收景象:新米初熟,紫穗飄香。“香”字形容秋風習習,送來陣陣香米的宜人景象。《紫耳聞香》,壹首色香味俱全的詩,是壹幅田園秋景的寫意畫,充滿了生活氣息。農民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水稻的豐收。他們小心翼翼地收割以避免帶入雜質;又小心翼翼的把米搗了,搗好的米,粒粒圓潤晶瑩,像翡翠耳環。壹方面是美好的收獲,壹方面是橡子充饑的現實。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場景怎麽會同時發生?詩人又轉了壹個彎,寫出了橡樹遭受的三種壓迫:壹是苛捐雜稅。農民所有的收獲,除了“收官”,什麽都不是。如果豐收年還是這樣,饑荒年就更不可想象了。二是貪官敲詐。他們在豐收年賺了很多錢。“如何壹石多殺,只需使五招!”官員從中剝削的比官方稅收還多!“如何”二字,表現了農民意想不到的驚喜。三是“私債”的盤剝。晚唐社會“狡官不怕刑,貪官不避賄”。他們利用“農時”以官糧借私債,耕完之後自己獲得豐厚利潤,再將資本歸還“官倉”。國家的官糧,實際上成了官員可以損人利己的資本。這三種剝削搶走了農民的糧食,農民只好“從冬天到春天餓橡子”。橡子不是食物,卻被當作食物吞下。壹個“哐”字,我們仿佛聽到了農民的隆隆聲!面對人民的悲慘境遇和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詩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當時的統治者甚至放棄了虛偽的偽裝,只想從人民身上刮取更多的財富。通過橡樹的經歷,詩人感受到了現實的悲傷和恐懼,所以他“沒有感覺到眼淚。”在詩的最後幾句,詩人用對比的方法把批評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統治者。他沒有將統治者與古代的聖賢比較,而是與被唾罵的田成子比較。甚至比田成子還糟糕!意義更深。

在描寫撿橡樹的老婆婆的辛酸生活時,著重刻畫了人物的身體外貌和行為過程,令人同情,令人落淚。在揭示這種罪惡結果的根源時,我們著重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情緒,使人憤怒和悲傷。詩人用事實說話,用真誠溫暖的感情打動讀者。

(張延吉)

瓦工懷舊博物館(1)

皮日休

在齊格亭、太湖的芬芳下,亂兵侵曉,去了姑蘇。

越王有很多可恥的地方。他只賺了石。

這是皮日休《亭臺樓閣懷古五絕》的第壹首。官瓦宮,因石而得名,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建的宮殿,所以位於今蘇州西南的靈巖山上。關於茯茶和石的故事,見《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據說,吳越戰敗後,越王采納了醫生的建議,把朱羅山壹位名叫的富婆獻給了吳王,吳王“喜之不盡”。伍子胥諫,吳王不聽。之後越軍師攻吳,乘勝消滅吳。這首詩是皮日休在蘇州工作時寫的,因為他在尋找關瓦宮遺址。

“齊格亭香下太湖”這句話完全是從側面寫出來的。說到亭臺樓閣,只用了“氣”字形的“亭”字和“飄”字形的“香”字。這樣就不需要勾畫衣服和容貌了,壹個輕盈飄動,清香撲鼻的曼妙美圖,舒服的在其中。尤其是“俠”字,很有分量。從“齊格亭”溢出的射潯蘭澤,從山上直飄到太湖。不言而喻,沈迷於肉欲的吳王沈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做夢也沒有想到要報復越王。

“亂兵侵曉,入姑蘇”,這句話省略了越王的過程,只寫了士兵潛入黑夜的重要環節。“亂兵”指的是已經向吳人投降,現在“犯上作亂”入侵黎明,即清晨的越軍。吳對是如此的滿意,以至於他完全沒有準備。越軍突然襲擊,吳直到爬上姑蘇臺才註意到。壹夜之間,吳竟然死了。這是多麽恐怖的歷史教訓啊!

前兩句的對仗,揭示了吳越的不同表現:壹個通宵享樂,壹個摸黑行軍;壹面輕歌曼舞,壹面短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中蘊含著對吳王夫差荒淫無度、錯怪國家的不滿。

然而,詩人沒有指責吳王,而是把矛頭指向了越王。

三四句是說勾踐害死了吳國,批評勾踐只送了壹個美女,賺了壹個吳國,“可恥”。這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妙語。吳越興亡的史實,如越王十年重逢,歷盡艱辛;吳王縱情聲色,殺了伍子胥,又殺了太宰。所有這些都是詩人所不知道的。吳越的興衰真的是由壹個叫石的女人決定的嗎?顯然不是。但是寫詩的時候,禁止寫直歌。如果三四句話是針對吳王的,雖然好聽,卻是陷阱;所以詩人故意用了罵人的筆。他的觀點在文字上並不膚淺,只有仔細品味整個想法和語氣,才能理解這首詩的含義。詩人有意制造假象,公然嘲諷、刺死傅查,使全詩蕩漾著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令人深思,給人無盡的感觸。從藝術效果上來說,比直接批評要好得多。

(陶道舒)

春天醒來

皮日休

四弦方醉為奴,香在翠廬。

半夜醒來點燃的紅蠟迅速燃盡,蠟脂融化成美麗的珊瑚。

詩人酒後醒後那壹刻的印象。

伴隨著酒的音樂停止了,去參加聚會的人散去了;這位詩人醉得不省人事。當他醒來時,翡翠色的燙酒爐還在散發著誘人的香味。詩人睜開被蒙住的眼睛,睡著了。哦,照明用的紅蠟已經燃盡,只剩下這樣壹根孤獨的樹枝,微微閃爍。蠟脂融化,點點滴滴,像悲傷的淚水,不斷流淌凝結,變成美麗的珊瑚模樣。

詩以“四弦才子”開篇,野人奴醉,但並未正面描寫宴席情景。然而,宴會的熱烈氣氛,藝妓演奏的和諧音樂,朋友舉杯暢飲的喜悅,詩人壹醉方休的豪情,都是通過語言的含蓄流露出來的,給讀者想象宴會盛況的空間。這種側露的寫法,比直接陳述更經濟含蓄。《曼奴》上有“醉”字,妙不可言:既描繪了詩人壹飲而盡的心情,又表現了酒真醇厚,有壹種誘人醉人的力量;這個“醉”字也為後面的“醒”渲染了醉酒的環境和氛圍。詩人醒來時,“翠廬”的氣味依然撲鼻,余香誘人。這壹細節既表現出了高品質、持久留香的特點,也點出了詩人對酒精的沈迷。在古代,失意而正直的人往往與酒有著不解之緣。在這裏,詩人雖然只是暗示自己嗜酒如命,卻無法掩飾內心的悲傷。手法可謂極其精妙曲折。

詩的最後兩句,寫的是我酒後醒來的所見:“短”字描繪的是紅蠟的悲涼氣味;“壹枝”表示紅蠟處於孤獨的境地;“冷淚”的形象,讓人仿佛看到了融化的蠟燭,仿佛在流下傷心的眼淚。詩人通過擬人的手法,不僅把《紅蠟》寫得惟妙惟肖、惟妙惟肖,還投下了自己半生淒涼的生命體驗感,物我壹體,情景交融。此時,作者已步入中年,他的抱負還未得到滿足。人生的路不就像這短短的紅蠟嗎?

明代胡振亨說:“皮日休的詩古樸。初訪松陵後如“太湖”,才開筆,滿篇彩句”(《唐音貴錢》卷八)。我們將這首歌之後寫的《春晚醒來》,和第壹首之前寫的《閑夜醒來》,對比壹下,不難發現風格上的差異。《壹夜閑醒》大概是他隱居襄陽鹿門山時寫的。詩中寫道:“壹覺醒來,山高水長,月高雲淡,壹個人在書裏。酒渴茶,山童吃不消。”也是關於酒後孤獨醒來的感覺。這首詩雖然“平淡無奇”,但卻是壹首語言清新、格調清新、意境幽靜的好詩。在春天的夜晚哭泣是壹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四弦”之樂,余香,“綠爐”“紅蠟”之色,“珊瑚”之美,正表現出“才氣橫溢”、“奇辭異語”的藝術特色。

(鄧廣利)

汴河懷古(二)

皮日休

據說隋朝亡國就是因為這條河,但現在它仍在流淌,南北船只也因此暢通無阻。

如果沒有水寺龍船,* * *余的理論不就多了嗎?

汴河,又名同濟渠。隋朝楊迪時,河南淮北人開鑿了壹條大運河,名為同濟渠。羅爾從洛陽西苑入黃河,再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吳王夫差開的古運河引汴水入汜水到達淮水。所以運河的主幹在汴水段,習慣上也叫汴河。楊迪開大運河的動機無非是滿足自己的享樂,消耗大量人民的脂肪和漿糊,這成了他最著名的暴行。唐詩中詠唱這壹歷史題材的作品很多,大多都是指稱隋死於大運河。

這首詩的第壹句話就是從這個論點出發的,而第二句話很難反駁。詩中說:許多考察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將此歸咎於運河,視之為壹大禍根。但大運河的開鑿,顯著改善了南北交通,對經濟聯系和政治統壹大有裨益,具有深遠的歷史作用。用“至今”這個詞來表示它造福了後人多久;說“千裏”,看從中受益的地域之廣;“賴”字,說明國計民生不可或缺,更令人贊賞。這句話強調了大運河的百年好處,令人耳目壹新。這是唐人詠史惜古詩常用的“逆序法”。翻案定律可以讓論點新穎、出人意料,但要讓論點合理並不容易。

大運河對後代是有益的,但楊迪皇帝的暴行仍然是暴行。皮日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件事。運河建成時,楊迪率領20萬人出行,乘坐的是四層樓高的“龍船”,還有九座三層樓高的“水神廟”,稱為浮景,此外還有眾多雜船。船銜三百余裏,持大船者近萬人,皆身著彩衣,水陸生輝。所謂“春風全國裁宮錦,半為障,半為帆”(李商隱《隋宮》),其鋪張浪費,真是歷史上聞所未聞。第三句“水寺龍船”指的就是這個。作者對楊迪皇帝的仇恨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他沒有直接說出來。第四句突然引用大禹治水的功績,甚至用反問句來強調:論功績,楊迪皇帝在治水方面不是比大禹講得更多嗎?這簡直荒誕離奇,但因為詩人的評論,就水利工程造福子孫後代而言,是建立在“龍舟寺若無水”的前提下的,確實具有可比性。但是“如果沒有所謂的雲”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畢竟,耗盡了“水殿龍船”奢靡的煬帝,比不上壹心治水、“過家家三不進”的大禹,將永垂不朽。所以,雖然作者用了翻案的方法,實際上只是為大運河洗清了虛假的“罪名”,但煬帝的罪名更為確鑿。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情的昏君和傳說中德高望重的聖人並置,是壹種抓住過去的方式。再說“煬帝”* * *余沒做出多大貢獻?“看似是最大的褒獎,但如果有“龍舟堂無水”的限制,就完全被拿走了”“* * *余論功”被解除,“不多”又被解除,解除得很高,重量又重重地放回到“水殿龍船事件”上,於是對煬帝的批評更加鄭重,申斥更加強烈。這種技巧的運用比壹般的正面表達要好。

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已經走上了隋朝滅亡的老路。對於歷史的教訓,大多數人都覺得很平淡,但作者有意重溫這壹課,是有意義的。這首詩以議論為主,在意象思維和用韻上略遜於李商隱的《隋宮》。但在構思新穎、論述精辟、妙用“翻案”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至今仍是晚唐佳品。

我給妳壹本唐詩鑒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