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的,用文言文來說也就是古語或者古文,其實語言從古至今變化率不過30%,然則為何給人感覺文言文艱澀難懂呢?其實壹部分是因為通假字較多所以難以把握真實含義;另壹部分是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而且文盲率非常嚴重,所以寫的稍微復雜壹點極易引起斷句不當造成非常大的誤會和麻煩,所以讀書人尤其是學者們喜歡用詞精煉,簡單的幾個字或者幾句話往往蘊含豐富的內容,造成我們讀起來如果不明了當時情景和背景往往很難理解,簡單的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沒有句讀,怎麽斷句怎麽對;第三就是古代引經據典現象多見,許多典故我們不懂所以很難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和觀點,比如有官員提到見微知著來提醒君上,這個典故指的是箕子與紂王的故事,如果不懂這個典故就不會明白到底是說的什麽;第四就是古代和現代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們不明白文言文裏面的許多名詞或者動作指的到底是什麽意思,比如比喻陳涉是甕牗繩樞之子,什麽意思?貧民百姓啊!再比如說古代的更衣,其實是如廁。
所以說大家不要把古代漢語想的太復雜,也不要覺得文言文好難懂,其實變化真的不大,只是要記得學習古代漢語要了解壹些古代的常識,這都是國學的壹部分啊。
2. 古代漢語即為中國古代的語言用文言文怎麽說很簡單的,用文言文來說也就是古語或者古文,其實語言從古至今變化率不過30%,然則為何給人感覺文言文艱澀難懂呢?其實壹部分是因為通假字較多所以難以把握真實含義;另壹部分是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而且文盲率非常嚴重,所以寫的稍微復雜壹點極易引起斷句不當造成非常大的誤會和麻煩,所以讀書人尤其是學者們喜歡用詞精煉,簡單的幾個字或者幾句話往往蘊含豐富的內容,造成我們讀起來如果不明了當時情景和背景往往很難理解,簡單的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沒有句讀,怎麽斷句怎麽對;第三就是古代引經據典現象多見,許多典故我們不懂所以很難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和觀點,比如有官員提到見微知著來提醒君上,這個典故指的是箕子與紂王的故事,如果不懂這個典故就不會明白到底是說的什麽;第四就是古代和現代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們不明白文言文裏面的許多名詞或者動作指的到底是什麽意思,比如比喻陳涉是甕牗繩樞之子,什麽意思?貧民百姓啊!再比如說古代的更衣,其實是如廁。
所以說大家不要把古代漢語想的太復雜,也不要覺得文言文好難懂,其實變化真的不大,只是要記得學習古代漢語要了解壹些古代的常識,這都是國學的壹部分啊。
3. 古漢語和文言文單就概念論,古漢語包括的內容更多,知識更廣,比如文章、語法、詩律、詞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韻、訓詁等等;文言文只是壹種語言形式。範圍更窄。
如果要買古漢語字典的話,
小型的可買 商務印書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麒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余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
·在第3版的基礎上增補修訂。收古漢語常用字和復音詞約壹萬條。
·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
·專設“註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
·附錄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等,可供讀者學習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麟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余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
本書主要收古漢語常用字,兼收難字、雙音詞,***計近萬條。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本書專設“註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
本字典收古漢語常用字4200余個(不包括異體字)。古今意義相同而且現代漢語中也很常用的字,古書中很少出現的生僻字和意義,古白話和現代漢語中才出現的字和意義,以及詩詞曲中特有的意義壹般不收。並酌收少量的雙音詞,約2500多個。本字典附錄有《難字表》、《中國歷代紀元表》兩種。其中《難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註音和釋義,不舉例,作為字典正文的補充。難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統壹列在檢字表中。
中型 的可買 商務印書館 的《古代漢語詞典》。
這部《古代漢語詞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學習古代漢語
和閱讀古籍使用的中型語文工具書。
本詞典由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古漢語教研室全體教師和商務印書館漢語工具書編輯室兒位同誌集體編寫,開始於1985年。為了掌握第壹手材料,我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問先做卡片,對古代以正統書面語寫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諸如《論語》、《孟子》、《國語》、《戰國策》、《荀子》、《老子》、《莊子》、《孫子》、《呂氏春秋》、《論衡》、《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庸宋文舉要》等等,都做成卡片。確定收詞的範圍和原則,主要是根據本詞典的性質和讀者對象,從實際需要出發。收單字10000余個,除常用的單字外,還兼收壹些難字和常用的異體字。收復音詞24000余條,在以語瀏為主的原則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條目。對於義項的確立,我們力圖突破先人為主的框框,從語言的實際材料出發,進行客觀的歸納。在釋義方面,盡可能做到準確、簡練,壹般不采取兩說並存或模棱兩可的說法。
4. 古代漢語中的“是”想要古代漢語中“是”這個字的所有意思,以及古代漢語中的“是”有以下義項:壹、作形容詞,意思是“對的”、“正確的”.例如: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二、作代詞,意思是“這”.例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孟子·告子下》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三、作動詞.(1) 贊同、認為正確、肯定.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2) 表示肯定判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四、作名詞,意思是“國務”.例如: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範曄《後漢書》五、作助詞,賓語提前的標誌.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清· 劉開《問說》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5. 古代漢語語法有哪些文言句式與詞匯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壹定同時出現,壹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洗扛浮!保ㄍ醢彩?隊偉?郊恰罰?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註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壹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壹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壹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壹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壹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壹樣,壹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壹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壹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應註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壹、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壹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
6. 下面所有字的古文意思,文言文中的,就是古漢語詞典上的意思.也也 (壹)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沈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乎 (壹)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誌》)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嶽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壹個"乎":在;後壹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壹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所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例如: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例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例如: 賈家莊幾為巡僥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用法主要有兩種:壹種表示原因.例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壹種表示手段和目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壹:“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壹:“ 紅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願聞所以.’”《儒林外史》第壹回:“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 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詞組成名詞性詞組,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用以,用來。
7. 古代漢語文言文開創大唐盛世基業的李世民有壹篇留給他子孫的《百字箴》,箴雲:“耕夫役役,多無隔宿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壹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益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欲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貴功名可久。” 這篇《百字箴》,字字殷殷,句句切切,飽含著君對臣、父對子的諄諄教誨和深深期許。 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匡義親書:“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箴頒賜州縣,令州縣刻石立於衙署大堂前,稱為“戒石銘”,後世各朝都將上述十六字列為各級衙門必不可少的官箴。 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著名清官山東巡撫年富,將“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 *** 不可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制成官箴放在大堂左側,把自己的為官之道彰明於世。 河南南陽市內鄉縣大堂之上有壹匾,是清康熙年間內鄉知縣高以永親制的:“得壹官不榮,失壹官不辱,勿說壹官無用,地方全靠壹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官箴語句通俗,意義深遠。 還有康熙時代的著名廉吏於成龍和張伯行都有自己親制的官箴,於成龍手書壹楹聯貼在衙署大門兩側:“累千盈萬,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我披枷戴鎖;壹絲壹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女娼。” 張伯行在江蘇巡撫任上制有《禁止饋送檄》,“壹絲壹粒,我之名節,壹厘壹毫,民之脂膏。寬壹分,民即受壹分之賜;要壹文,身即受壹文之汙。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上述官箴,語言精煉,內容豐富,除隱含貪與廉、榮與辱、權與責、福與禍的辨證關系外,還折射出可貴的民本思想。在這些明君賢臣心目中,民為邦本,民是水,官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政為官者,壹定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愛民、親民、養民,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決不可愚弄和欺壓他們。 古代官箴是壹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富有哲理,蘊含政治,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為政者的宗旨;群眾利益無小事,壹定要把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我們日常政務工作的壹把尺子;多辦固本興邦的實事好事,讓老百姓心中覺得我們 *** 的幹部比歷朝歷代的清官都強,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