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論姚散文的瀟灑。

論姚散文的瀟灑。

帥,無論是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還是藝術中,都是壹個不錯的形容詞。意思是閑散,優雅,高雅。當它被用來表示壹種美的概念時,我們沒有壹部完整的字典,所以壹時很難找出;總的來說,受到人們的熱烈提倡和崇拜,始於魏晉。當時是以反抗禮教和權臣高壓的方式出現的,和明說有著同樣的意義。雖然譚磐受老莊影響最大,其風雅是由於用了烏石散,但譚磐始祖言和卻是第壹個取烏石散的,這就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兩者的關系。

根據魯迅的研究,武士三在晚清幾乎等同於毒品,成為壹種非常普遍的嗜好。服用烏石散後,要吃冷食,喝熱酒,給自己澆涼水,出去走走。吃烏石散的人穿衣服不穿鞋,因為皮膚容易擦破。因為發燒,脫外套的速度慢了下來。至於吃了烏石散的人會不會變瘦,雖然魯迅先生沒有說明,但我覺得不會瘦。人在減肥的時候,會在脫衣服的時候慢慢拿起來,不會參與其中的辛苦,自然自然。所以,壹提到“瀟灑”二字,我們就不能不想到隱士、詩人、魏晉人物。魯迅先生說,魏晉時期,取吳十三者,不窮也。其實不僅他們不窮,就連商人也同樣不配。因為在過去,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大腹便便的商人被視為庸俗的東西,只有封建地主階級,尤其是從這個階級走出來的士大夫,才談得上瀟灑。

瀟灑不僅在歷史上以叛逆的姿態出現,而且與封建身份觀念直接相關,與封建地主的物質生活緊密結合。在封建時代,地主階級的生活是遊手好閑的,參加長指甲、男人裹腳、穿長袍等體力勞動是有失身份的,都是為了顯示自己遊手好閑、有地位。生活規定學習是好的,影響了美的觀念,所以那時候所有閑散的愛好,比如喝茶,養鳥,作詩,彈琴,下棋,讀書,畫畫,都變成了高雅。在繪畫中,山水畫尤為發達和受重視,表現了人們對瀟灑生活的向往。山水畫是地主階級遊手好閑欲望的膨脹,希望擺脫喧囂的塵世,去山林和清風明月。他們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事物,竹子成為瀟灑的代表;窮漁翁,樵夫,也是美好的詩畫。

在音樂上,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清唱劇和笛板的流行。中國的音樂之所以正宗,是因為地主與士大夫的美好關系,以及受愛雅觀念的影響。在唐代,人們唱七言絕句,畫墻掛旗,亭臺樓閣的故事,千古引人入勝。說到宋人歌詩,我們馬上會想到月夜,詩人與妓女泛舟,“小紅唱我吹笛”。宋以後,散曲取代了詞。但也叫清曲,是因為它主要是用高雅的棉花包裹著,多是清靜細歌,唱的時候沒有鑼鼓和白樂。最優雅的人袁中郎在《虎丘》中說:“笛板不到深夜不重用。壹位女士走到廣場上,四個座位都屏住了呼吸。如果聲音很好,它會響徹雲霄。”多優雅啊!

瀟灑在文學上的表現是沖淡和精神的結合。本來兩者是相互關聯的,很難分開。在歷史上,兩者都有反抗的意思。陶淵明和袁中郎都是當時文藝界的漢奸。陶淵明時代,宮廷文人把文學引向了死胡同,有華麗的肉體卻沒有靈魂。袁中郎那個時代,仿古之風特別濃,文人下筆,也忘了有個自我。所以陶淵明和袁中郎都極力追求自然。自然有兩種:壹種是風景的自然,壹種是人性的自然。如果妳偏愛風景的自然,妳會表現出更多的山水愛好。如果妳偏袒人性的本質,妳就會反對對古老的、無意義的法律的模仿。兩者的結合,是對現實枷鎖的解放,是瀟灑的極致。

但是,瀟灑雖然是壹個好名詞,但不能忘記它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它的支持者是封建地主階級和來自這個階級的士大夫。現在適應它的社會條件已經崩潰了,再提倡也不會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