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說實話。。。我還是喜歡馬橋。

說實話。。。我還是喜歡馬橋。

敘事藝術的危機

——說說馬橋詞典等。

對話人:韓少功、李。

韓老師,看完馬橋詞典,我首先想問的是,妳是怎麽想出詞典結構的?

我壹直對語言感興趣。語言和文學密切相關。很多詞,比如壹些方言詞,都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積澱。有些詞雖然不是方言詞,但詞義的變化卻顯示了時代的變化。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對詞語的理解是不同的。以前我只是偶爾對這些感興趣,但後來我突然有了壹個想法。也可以是壹種嘗試,也可能是對小說本身的壹種新的實驗。

看《馬橋詞典》的時候,我有壹種感覺,和以前小說的傳統敘事很不壹樣。有些傳統小說壹般是線性的,比如壹個人的壹生,比如安娜·卡列寧和日瓦戈等。,但馬橋詞典沒有主線,而是壹個發散結構,從馬橋發散出來。妳用這樣的方式寫這部小說的動機是什麽?

此前,小說被認為是壹種敘事藝術,敘事都是按時間順序推進的。更傳統的說法是,這是壹個因果鏈的線性結構。但是我對這個故事有危機感。這種小說發展了幾百年。隨著這種平面敘事的發展,人們可以以固定的模式發現新的典型人物,設計新的情節,探索生活的許多新方面...但在相當程度上,他們還是擺脫不了感覺的重復感,就像吃不同的梨,大的,小的,圓的,薄的,甜的,酸的。關於如何打破這種格局,我想了很多,所以這次做了壹點嘗試。我不知道怎麽概括我的方式,但至少不完全是敘事平面的推進。如果說前壹種推進是橫坐標,那麽我現在想找壹個縱坐標,它和前壹種橫坐標有不同的維度。可以說,為了認識馬橋的壹個人物,我需要用很多我的世界知識去認識它;反之亦然。為了了解這個世界,我需要從馬橋的壹個人物開始,和以前的方法不同。我需要寫壹下這個人物,然後我會圍繞這個人物的命運,事件,細節來看。我希望找到每壹個人物,每壹個細節與整個世界的同構關系,壹種微觀與宏觀的抽象關系。

類似於放射性的發散結構。另外,看這部小說的時候,我有壹種感覺,妳現在的語言更有文采,比過去更純粹的方言,比如爸爸爸爸,更容易被接受。

我的小說不只是寫馬橋,如果只寫馬橋,地域方言會多壹些,也就夠了。我用比較知識分子的語言作為基調。雖然標題是《馬橋詞典》,但其實是壹個借口,用來表明我對世界的看法。我壹直覺得文史哲的分離絕對不是理所當然的,應該是很晚才出現的。我覺得我可以嘗試把各種文史哲都打通,不僅僅是散文和雜文,各種文體都可以為我所用,融為壹體。當然不是為了打通,而是我之前說了,目的是打通馬橋,打通世界。這樣才能找到壹個比較的世界。以前寫的小說,經常不滿意。壹進入劇情就被模式控制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也被壹種常規的認知和傳統的小說意識形態所控制。當我在那種模式下被往前推的時候,被遮住了,很多東西無法表達。我壹打通,就打通了很多,當然,也必然會有新的封面。

看這部小說,感覺壹方面它有整體感,這部小說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氛圍,撲朔迷離,時空交錯,鬼魅壹般,但另壹方面,小說中的壹些人物是不是更瘦了?

可能我的筆不夠結實。當然,在策劃之初,我也打算留下壹些不完整的,豐滿的,甚至是象征性的人物,構成了真實感覺的壹部分。將小說中的人物分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為什麽?我懷疑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次要的,什麽是有意義的,什麽是無意義的。我想給小說中所有的人物壹個平等的地位。沒有中心,沒有主要人物,沒有中心事件,接近生活的真實。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到不同的中心。可以說,這有點像壹系列散文和小說,而不是經典嚴格意義上的小說。

就像妳前面說的,小說主要靠情節是不自然的。比如妳以前提倡雜文,甚至經營天涯。

是的,文體雜交,史鐵生也試過。張承誌更討厭現有的小說模式。我們跑天涯的時候,他建議不要發表小說。當然,小說有很多缺陷,但我沒那麽悲觀,我覺得可以改造。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把這本書寫得像小說壹樣,而要像筆記、隨筆壹樣,而且有些根本就是條目,確實是條目,條目格式比較死板。

《馬橋詞典》是什麽時候開始編寫的?

前年,1994年下半年,因為母親去年去世,有幾個月沒怎麽寫。

開始寫的時候以詞條的形式寫?

沒錯。

那麽在順序上有沒有刻意安排條目呢?

這是我對傳統小說和傳統閱讀習慣的妥協。剛開始我也想過隨機排列,像洗牌,但是我覺得會對傳統閱讀造成太大的難度,也許會有特別前衛的作家來做。而我還是很照顧閱讀的節奏,人物的連貫性和相對的整體性。

在妳的寫作中,似乎妳對過去的回憶和記憶更多了,但妳有沒有想過妳能從中提升什麽意義?

讓它變得典型而激烈?我想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我們的典型性和意義——也就是集中概括壹個意思——是以這個時候的意思表達為準的。我想盡量反其道而行之,讓它毫無意義。比如我寫壹棵樹和壹只狗,毫無意義,甚至是生活的片段,卻留在記憶裏。以前我們對閑筆有壹種看法,是為了調劑,可有可無。事實上,我們可能需要重新理解這個問題。有些閑筆其實不是閑筆,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們是這個內容和意義的壹部分。以前的小說是以人為本,後來是流行的思想題材,要跳出這種模式。事實上,壹棵樹有時可以是壹個中心。

《馬橋詞典》無疑是妳自己創作的壹個突破。我覺得這是妳創作的第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看西部的草地,第二階段是爸爸爸爸,第三階段是散文和馬橋詞典。寫完這部小說有沒有壹個判斷?

我已經說過了,我還缺乏對這本書的理論總結,所以缺乏判斷力。有些想法也是即興的,零碎的。比如我盡量把每個角色不僅僅當作壹個生物,也當作壹個生物,寫他的靈氣,寫他的神性。人本身就很神秘。人的神性指的是無限和永恒。我想交流瞬間與永恒,有限與無限。我想沖擊壹個世界。雖然我寫的是回憶,但最讓我興奮的不是壹個世界,而是壹個世界的創造和建構。記憶只是想象力的壹個支撐。這可能和性格有關。我寫小說,但我不滿足於只是非常相似,非常生動,雖然有壹些。我想寫壹個全新的世界,強化文學幹預世界的功能。

韓老師,我覺得這部小說和妳以前的創作很不壹樣,所以看了很驚訝。妳的原著小說,比如暗香,總是以事件和人物為中心,而馬橋詞典則完全不同。

我不會失去壹些新奇的因素。相反,我覺得現在有些作家對小說的基本元素關註太少,比如文字的造型力不足,情節不夠生動,語言過度的泛濫、膨脹、虛胖。喜歡情感的投入,喜歡對人物的同情,喜歡神秘的氛圍,喜歡親近自然。當然,可能是長篇和短篇不同,長篇可能是短篇的組合,而短篇只是部分,可能有壹個中心,而長篇主要是這些部分的組合,在組合的過程中出現作用。我發表過兩篇馬橋詞典的短篇,在別人眼裏只是傳統的短篇,但是放進馬橋詞典後就不壹樣了。這種新的效果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才能產生。

這讓我想起了妳的散文《如來幻夢》中的壹句話,整體大於個體之和,整體產生的效果不是個體的簡單拼湊。

壹個單獨的個體放在壹起之後,壹個乘法的東西就產生了。人對語言的理解不太可能在短篇小說中完成。《馬橋詞典》是長篇內容,短篇小說寫不完。我以前想過:小說其實不只是篇幅的問題,有些題材只有用小說才能完成,現在有些小說其實只是短篇小說的延伸。

比如《長恨歌》其實就是壹個短篇,做了很多準備,營造了氛圍。它的成功就在於這種氛圍,故事本身也很簡單。另外,我看完《馬橋詞典》後,雖然印象中有很多評論,但並不覺得生硬。

我選擇情感辯論。如果我離開了感情,它就會和小說產生微弱的親緣關系。感性討論容易與小說、氛圍、人物融為壹體。討論成小說,壹定要有共同的目標。如果討論和小說的敘事目標不壹樣,肯定是不會融合的。討論的共同目標是發現和揭示壹種新的人性。只有當敘事手段不足以達到這種發現和揭露的深度時,討論才會出來幫忙,來拆除和打破傳統敘事風格的枷鎖。但如果討論只是炫耀知識,增加篇幅,就無助於人們理解人性,而且是強制性的。文學畢竟是文學,抽象的手法是為了更好的呈現具體,而不是取代具體,不是走向概念化。現在有些抽象藝術變成了新的圖解,我是不認同的。我的小說興趣是繼續打破現有的敘事模式。現存的小說從產生之日起就在揭示人性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後來的現代主義帶來了新的因素,比如意識流。意識流挑戰了原著小說的邏輯,照亮了深層意識的陰暗面,但現代主義小說又陷入了模式,內在動力微弱,有些重復,堪稱敘事藝術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