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最初的意思是“歡暢的樣子”。例如:
(1)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莊子·齊物論》)
(2)佳句出入襟袖間,每壹莊誦,輒令人栩栩然欲神飛也。(明代臧懋循《與吳載伯書》)
後來,人們用“栩栩如生”來形容文學、藝術作品中人或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跟活的壹樣。例如:
(3)“那人做得才和棗核般大,頭便像壹顆綠豆,手便像兩粒芝麻,卻做得須眉欲活,栩栩如生。”(《晚清文學叢鈔·發財秘訣》)
(4)有個戲子,演《逼宮》壹出,極其神似,就是當年活司馬師,也恐怕未必有那般奸雄氣魄,真是惟肖惟妙,栩栩如生。(《晚清文學叢鈔·冷眼觀》)
(5)這些畫裏的蝦所以栩栩如生,是由於他深刻觀察過真正的蝦的生活。(秦牧《藝海拾貝·蝦趣》)
(6)還有壹位姓曹的清客原是江南畫師,自稱是曹霸之後,為此馬工筆寫真,栩栩如生,堪稱傳神,上題《神駿圖》。(姚雪垠《李自成》)
(7)諸葛亮殿正中為武侯貼金塑像,手執羽扇,栩栩如生。(王火《戰爭和人》)
“栩栩如生”也說成“栩栩欲活”。例如:
(8)戊午秋七月八日,過鬥姥宮,敬謹瞻拜公像。紙色斑剝而面目如生,栩栩欲活。(清代俞揚《泰州舊事摭拾》)
(9)張阿姨剪出來的人物活靈活現,栩栩欲活,其剪紙技術真可謂巧奪天工。(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漢語成語大全》)
雖然“栩栩如生”過去有用於非生物的用例,但是,現在壹般不這樣用,而是多用於人或動物等。下面是幾本語文工具書給“栩栩如生”所舉的用例:
(10)齊白石筆下的蝦,憨態百出,栩栩如生,讓人贊不絕口。(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漢語成語大全》)
(11)齊白石畫的蝦栩栩如生。(中華書局《當代漢語詞典》)
(12)這只青蛙畫得栩栩如生。(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學習詞典》)
從這幾個例子以及(3)至(7),可以看出,用於人或動物,是當前“栩栩如生”在社會語文生活中的主流用法。因此,說“描繪的神話世界栩栩如”,有些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