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際禮儀的基本含義
禮儀是壹門綜合性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按照壹定的、既定的程序和方式,自律和尊重他人的完整的行為規範和標準,具體體現為禮貌、禮儀、儀容、儀式等具體形式。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規範行為、溝通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尊重、促進理解的壹種形式。它是壹種既定的規範,是壹個民族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現。
國際禮儀又稱涉外禮儀,是指由於地域和歷史原因,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對禮儀的理解不同。在長期的國際交往中,在對外國人表示友好和尊重的各種方式中,以及在各種活動和慶祝活動中,逐漸形成了涉外禮儀規範。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涉外禮儀也變得日益重要。壹方面,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體現了壹個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另壹方面,它在壹定意義上反映了壹個國家的社會風尚、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
(二)國際禮儀的發展和進程
1.在古代,人們知道在狩獵時間要有禮貌,因為獵人在狩獵時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即使沒有捕獲到任何東西,也要講壹些關於遊戲的有趣故事,這樣同伴才不會失望。隨著人類歷史的進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人際交往日益頻繁,社會生活更加復雜多樣,“禮”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
2.到了階級社會時期,“禮”的發展也到了壹個新的階段。此時,“禮”不僅成為個人交往的“私人禮儀”,也成為國家統治的手段。國家出現的結果,就是國與國之間會有交流。國際交流也需要壹定的規範和準則。在長期的國際交往過程中,許多國家形成了國際禮儀。現代國際禮儀是歷史上國際禮儀的延續和發展。
3.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興起,商品經濟的大規模發展,交通、郵電的日益發達,人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人們需要用“禮儀”來調節和增進彼此的關系。交際禮儀已經成為人們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講究禮儀,講究儀態,遵守壹定的禮儀規範,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生活的重要標誌。
4.現代國際關系。禮儀習慣的演變,加上國際關系的迅速、廣泛、深入發展,必然導致過去使用的國際禮儀程序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形成壹套現代國際禮儀。現代國際禮儀包括國際交往中的日常交往禮儀、儀式、外交禮節、外交特權和豁免。其中有些已經形成了國際公約,如《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具有法律約束力和國際約束力。其余大部分是在相互交流中“確立”的,逐漸成為國際慣例,被各國普遍認可和接受,起到壹定的規範作用。
(三)國際禮儀的特點
1,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主權平等的基礎上。現代國際關系應該是完全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這不同於過去的封建割據和閉關自守的封建國家形象;它也不同於宗主國和殖民地附屬國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現代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應該擁有平等的主權。所以現代國際禮儀也要體現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
2.多邊交流大大增加。由於上述國際環境和條件的變化,除了發展雙邊關系外,國家間多邊交流的趨勢非常明顯。由此,在禮儀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也必然會出現壹些新的做法。
3.國際禮儀的內涵更加豐富。包括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文化教育、軍事國防、民間交流,各種多層次的國際交流也是通過壹定的禮儀形式進行的。社會團體和民間交流包含了大量的社會活動。特別是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很多公司、企業都有專職的禮儀人員或公關部門。
4.禮儀活動更加務實,活動形式更加多樣化,具體安排更加靈活。比如領導人之間的實質性會談受到更多關註;日程安排更加緊湊合理;辦酒席講究禮儀而不鋪張;參加宴會的人數減少了;宴會上正式發言的次數減少了;互訪的代表團數量要控制,生活接待要多註意安全、舒適、方便,少鋪張浪費。
總之,禮賓程序和禮儀慣例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和更新的,要不斷關註和研究。
(四)學習國際禮儀的意義
國際禮儀是跨國際交流的壹種交流規範。如果我們認真研究它,正確使用它,我們就會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成為我們實現預期目標的得力助手。
1,為進壹步加強全民素質教育,積極推進科教興鎮戰略,全面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2.提升自己內心的力量。作為壹個現代人,妳和別人打交道,做好自己的工作,適當的展現自己的品質,這是非常重要的。
3.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無論是在國際傳播還是國內傳播中,員工的個人形象代表著組織的形象,代表著產品和服務的形象。
4.增進人際交往。學習禮儀對我們的人際交往是有幫助的,比如我們說話的時候能說什麽,不能說什麽。它有遊戲規則。對此,我們必須理解和遵守。
二、中外國際禮儀的差異
由於文化背景和習慣的不同,具體的禮儀也有很多差異。現在主要在西方國家,具體如下:
第壹,稱謂和稱謂的差異。西方人的稱謂壹般比較籠統,通常壹個稱謂可以涵蓋中國的多個稱謂。例如,西方人稱男人為先生,稱女人為女士或小姐。中國各種辭書對“先生”壹詞的第壹個解釋是“老師”,這是對教師最古老、最古老的稱謂,流傳了幾千年。建國後,我們經常在熟人的稱呼中加上“同誌”二字。比如開會的時候“向XX同誌學習”之類的話就不用細說了。然而,在今天的生活中,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經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敬語。
第二,見面禮儀的差異。中國人見面通常喜歡點頭、握手或鞠躬,或者微微傾身握手,而西方人覺得傾身似乎低人壹等。在西方,尤其是歐美國家,擁抱是非常常見的見面禮物和告別禮物,親吻和手吻也是西方常見的見面禮物。握手儀式起源於西方人類的半野蠻半文明時期。這壹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見面和離別的“握手”禮儀,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我們國家,握手儀式不僅用於見面和告別時,也是壹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它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問候禮儀。見面和道別時的禮貌,今天已經演變成了“妳好”和“再見”兩個短語。禮貌只能互相握手,在怪病叢生的今天,簡潔、衛生、得體。而在西方國家,我們不習慣也不能接受見面前的對臉、接吻、吻手禮。
第三,宴席上的差異。喝酒壹直被中國人視為做生意和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中國通常遵循杯子不能空,茶不能太滿的原則。在西方人身上,他們通常喜歡啤酒和葡萄酒,但不喜歡勸酒。他們的行為會跟隨女主人的行動。中國是壹個酒文化大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釀酒技術和人們賦予酒的美好含義,使飲酒成為中國人招待客人和朋友、社交等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讓外國人印象深刻,讓他們對中國的白酒充滿好奇,但對中國在酒桌上的強行勸酒又是多麽的反感。就像我們正常的中國人拒絕面對外國人的禮貌壹樣。
第四,禁忌和習俗的差異。中國人不喜歡說4,認為8很吉利,西方人不喜歡13和星期五。
5.待客和做客的區別。我們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別人。這表現在待客和做客上。有良心的客人總是盡量不打擾主人,不讓主人花錢,所以總是委婉地拒絕主人的款待。在餐桌上,主人總是不停地給客人推薦酒和食物。所以,中國人的待客之道和待客場景往往具有濃厚的氛圍。西方人,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都很直爽,不需要客氣。在餐桌上,主人會問客人是否還要壹些。如果客人說夠了,主人壹般不會邀請他們參加革命。
第六,時間安排的不同。大多數西方人時間觀念很強,日程安排很緊。如果妳想會見或招待西方人,妳必須提前預約,通常是壹周以上。如果妳沒有預約就突然拜訪或邀請對方,對方壹般會拒絕妳。而且,工作時間和個人時間是有嚴格區分的。如果是工作互動,應該選擇在對方工作時間進行。如果是私人互動,應該選擇下班後進行。
7.送禮的差異。西方人不太重視送禮物,盡管他們經常在節日、生日和拜訪時給親戚朋友送禮物。他們壹般不看重禮物的價值,送壹些小禮物只是為了表達感情。中國大多數人更註重禮物的價值,禮物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送禮人的情意。
上面提到的中西文化差異只是其中的壹部分。了解這些差異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與外國人交流和合作,更好地樹立中國人的形象,更好地交流和學習。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同時,吸收西方的精華,從而實現社會文明的進步。
三,中外國際禮儀差異的原因
(壹)地域文化差異
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對文化形成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它們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進而潛在地對思維方式和社會文化起到制約作用。我們可以把中外文化歸為地域文化差異。相對孤立的中國,在地理上與世界隔絕,使中華文明保持了強大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古希臘處於整個地中海地區的中部,這使得希臘人擁有便利的海上交通的天然優勢。海洋帶來的激烈競爭形成了其開放的文化性格,培養了其靈活、開放、進取的民族精神。
(B)習俗的差異
由於社會背景不同,風俗習慣也有壹些差異。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神聖的象征,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而在西方文化中卻沒有,這足以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異。龍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首先是因為它包含了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們把它尊為主宰雨雪的神。其實,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只是壹個觀念上的東西,是對現實中存在的壹個或幾個事物的依附和異化。龍在西方文化中也很常見。但與中國文化大相徑庭的是,龍在西方文化中常被描述為巨型怪獸,外形酷似鱷魚,身披鱗甲,有巨大的爪子和翅膀,能遊泳、飛行、噴火,是邪惡勢力的象征,具有兇猛的破壞力。
(三)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正處於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所以中國文化必然會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更好地統治人民,往往會通過各種渠道向人民灌輸壹些觀念。縱觀西方文化史,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形成今天的資本主義文化。在這場文化運動中,人們宣揚“人道主義”,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權,重視人的力量。在這種背景下,文化必然具有“人文主義”的特征。
(4)宗教信仰的差異。
在中國,無論是外來的佛教,還是本土的道教,都講究聽天由命,來世。而西方教義也強調來世,講求苦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註重反抗異族壓迫和異教徒,這種宗教差異的形成與形成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國際禮儀差異的原因遠不止以上幾個方面,但主要是歷史發展的背景造成的。所以,要了解壹個國家的禮儀,首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發展背景,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國際交流。
四、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國際禮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外交流日益頻繁。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具體禮儀上有很多完全不同的地方。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國際禮儀呢?主要從以下三個基本要求和三個基本原則來解釋:
(壹)三項基本要求
第壹個要求是自尊,強調自尊自愛。在國際交往中,壹個人沒有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妳要尊重自己。妳要把自己當回事,站著坐著,舉止大方。
第二個要求是尊重自己的職業。妳有不同的分工,妳有不同的知識和技能,任何國家和社會真正被別人尊重的人都是有實力的人,善於學習的人,在專業領域有能力的人。所以要愛,要奉獻,這樣的人才會贏得尊重,在所有國家都是如此。
第三個方面是尊重自己的單位。我們的國家、民族和公司有責任和義務在國際交往中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形象。其次,我們強調要尊重交流的對象,不僅僅是自尊,還要尊重交流的對象。我們壹般要說五個字:“尊重上級是天職,尊重同事是本分,尊重下屬是美德,尊重客戶是常識,尊重每個人是壹種教育。”這五個方面涉及到我們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全方位尊重,不能對別人無禮,要尊重。
(二)國際禮儀的三項基本原則
第壹個原則是接受對方。所謂接受對方,就是妳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如果不是原則問題,不是國民性、人格、黨紀國法的問題,妳要有客人永遠是對的,客人沒有錯的想法。不要尋釁滋事,挑別人的毛病。
第二個原則是指重視對方。欣賞的重要性不在於挑別人的毛病。欣賞的重要性不在於挑別人的毛病。有的人也看重對方,他卻挑別人的毛病。
第三個原則是贊美對方。著名行為科學家、美國著名學者喬治·梅奧先生說過,“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發現別人的優點實際上就相當於肯定自己。那說明妳寬容、謙虛、好學。”他這樣強調。所以在我們的國際交往中,妳要善於在適當的情況下發現別人的長處。
禮儀是壹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傳承下來的禮儀文明規範,是壹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從禮儀入手。今天,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在物質、精神、文化方面,都迫切需要壹套完整合理的價值觀來統壹。17的報告強調,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是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以及經濟的發展,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在追趕西方國家,包括文化領域。中國是壹個開放的國家。我們加強國際禮儀和交流的學習,以便在2008年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們的形象,建立壹個和諧與和平的國際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