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思路:首先要說明應有格物致知的思想來源,然後再通過其來源然後進行分析論證,最後要寫出論證後對該文的想法。其範例為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作者從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討就可求到的。闡述了實驗的過程和要求:實驗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實驗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壹個目標作為探索過程的向導。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質為例,說明要得到關於竹子的知識,只有靠科學實驗,消極觀察、袖手旁觀是無濟於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