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發源地是何銘。何銘又名“胡明山”,是青城山的南支,位於邛崍山東麓,距離著名的道教勝地青城山石天洞僅30公裏。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安元年(126~144),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玲(張道陵)在大邑縣鶴鳴山,以老子李二為龍頭,以《道德經》為指引,倡導正義壹盟、聲威之道(俗稱五米豆道,又稱石天道)。鶴鳴山是世界公認的中國道教發源地和世界道教朝聖地。被稱為“道教仙都”、“道教祖庭”。
在張道陵創立這個宗教之前,何銘壹直是陌生人修行的地方。相傳先秦的廣(馬)和西漢的周逸山都是跨鶴而升的。歷代許多著名道士都在此修行。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摶(伊稀)、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行。壹些皇帝也去何銘祭祖。例如,明朝嘉靖皇帝指定何銘山為五大聖地之壹,用於舉行全國祈禱天堂和永生的活動。明朝開國皇帝朱迪親筆寫下聖旨,交給龍虎山道士吳伯禮,歡迎張三豐來何銘。後來,吳伯禮在何銘山腳下建了應縣亭。、杜光庭、文、陸遊、安等名人都曾來此憑吊。
此外,在天鼓洞還發掘了壹座古代遺跡。碑的材質是鐘乳石,表面呈蜂窩狀,硬度很強。古碑高約1m,寬0.6m,厚0.2m。碑身右側刻有“聯盟之道”字樣,中間刻有“正壹”字樣,左下方刻有“張復漢”字樣。據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學研究專家李教授分析,“正壹”“正”等銘文與中國道教在史書上最早成立時的正式名稱壹致。碑下部刻有“張福漢”二字,是道教創始人張玲的姓和字。對此,李教授認為它是我國道教史上發掘最早的古碑,進壹步為“我國道教發源地在四川大邑鶴鳴山”提供了有力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