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精析
要點壹: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
高清課堂:“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02:25~00:12:38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艷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
《漢書·藝文誌》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級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
於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出現的社會原因
(1)經濟上,井田制瓦解。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產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爭衡,對現實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
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建立起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受條框的約束和制約,可以暢所欲言,社會環境相對寬松。
(3)階級關系上,“士”階層活躍和受到重用。
“士”指當時的知識分子。
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並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別地禮賢下士。
“士”們也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4)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私學的興起,造就了壹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規律:壹定的思想觀念是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
3.“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就沒有中國後來思想文化的五彩繽紛。
(2)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要點二:孔子和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
高清課堂:“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12:39~00:30:52
孔子開創了儒家學說,儒家思想經過孟子、荀子的豐富和發展,到戰國後期時已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對於該知識點主要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生活經歷:出生於春秋魯國沒落貴族家庭,從小勤奮好學;年輕時做過下級官吏,政績顯著,成為四方效法的榜樣;五十多歲時擔任司寇,後周遊列國,企望推行自己的主張,但遭到冷落;晚年潛心辦學和著述,整理出“六經”。
(2)孔子的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克己復禮”“已所不欲,勿施於人”;②政治思想上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③教育思想上主張“有教無類”,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興辦私學,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3)孟子:戰國中期人,被尊稱為“亞聖”。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發展成為更加系統的“仁政”思想,主張“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賦斂”;②發揮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認為人民、國家比國君更重要;③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的本質是善的。
(4)荀子:戰國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③主張“性惡論”,但認為通過學習禮樂和法制,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成聖人。
要點三:比較孟子、荀子對孔子思想的發展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時期
春秋
戰國中期
戰國末期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善論
性惡論
作用
奠定基礎
體系完整,成為大宗
思考:孔子、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做了怎樣的貢獻?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荀子發展了儒家思想。
(1)治國策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張“為政以德”。
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進壹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荀子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
(2)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荀子認為“性本惡”,認為人生來本性是惡的,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思維拓展:古為今用
1、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異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
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2、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對現代中國仍具有借鑒意義
(1)儒家:仁義、禮節、誠信、忠孝、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
教育理論:有教無類、學思結合、因材施教等。
倫理道德:孝、仁義、誠信、義利觀等(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
維護社會穩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農業稅)。
維護國家統壹:大壹統思想(統壹祖國)。
個人修養: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
(2)道家:人與自然和諧、辯證地看問題、淡泊名利、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等。
(3)法家:以法治國、與時俱進等。
(4)墨家: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提倡節儉、重視人才、嚴於律己等。
3、 古代民本與社會主義民主思想比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會主義民主思想
本質
以君為本
人民當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專制
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
目的
維護君主制統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實現手段
與民恒產、輕徭薄賦
黨的領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依法治國
官民關系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
課外拓展
名言欣賞
人文修養
敏於事而慎於言。
《論語》——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論語》——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的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已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之言。
歷史詞典
克己復禮
《左傳·昭公十三年》:“古也有誌:‘克己復禮,仁也。
’”孔子對此稱引,並將其具體化為“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論語·顏淵》)。
即要求人們克制自己之情欲,使思想言行均符合禮之要求。
唯有如此,才能達到人倫儀軌之最高典範即“仁”之境界。
——鄭天挺等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表格復制不好,我這裏有資料,要的話留郵箱給妳發過去,北京四中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