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人善唱,壯族民歌因南北方言不同,有“歡”、“Xi”、“家”、“比”、“倫”等不同名稱。壯族人定期舉行民歌歌圩會,最隆重的是農歷三月初三,萬余人參加的大山歌圩。右江地區叫“歡”,左江地區叫“詩”,桂北地區叫“比”、“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正規的民謠,叫歌圩。歌會的日期因地而異。農歷三月初三是最隆重的。壹萬多人參加了大山歌會。內容有歌、乞歌、激情歌、對仗歌、客套歌、推歌、碟歌、換歌、離別歌、情歌、送別歌等等。被稱為“歌唱仙女”的劉三姐,是歌唱家的典型代表。廣西壯族的古歌趕集、繡球流傳至今。最早關於繡球的記載見於寧明華山壁畫。當時是壹種球形青銅兵器,打獵時扔出去擊碎獵物。這也是壯族繡球在古籍中被稱為飛駝(駱駝)的原因。歌會期間,還會舉行男女互拋繡球、“摸蛋”等娛樂活動。在此期間,家庭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也唱壯劇,開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壹年種壹次稻(即壹季),三月初三是備耕的時候。葛偉是為春耕做物質和精神準備。吃五色米五色蛋,就是祝五谷豐登。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祖國的南部,風景秀麗,四季如春,物產豐富。這裏居住著12個民族,包括壯、漢、瑤、苗、侗、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彜族、水族、仡佬族,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壹。1997年末總人口458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40%。他們世世代代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於探索,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繪了壹幅壯麗的歷史畫卷。
廣西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藝術燦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比如莊的銅鼓,華山的摩崖壁畫,早就名揚海內外。各民族的民歌也聞名全國。此外,各種手工藝,包括織錦,刺繡,陶瓷,竹編和篷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建築,如壯族的幹欄建築,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瑤族和苗族的醫藥,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音樂和舞蹈,都是廣西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壯族的三月歌節,瑤族的大奴節和王磐節,苗族的花山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煙火節等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節日,深深吸引了眾多遊客。
廣西少數民族普遍穿著自制的土布,上面有姑娘們自己繡的各種精致復雜的圖案,色彩鮮艷,樣式多樣。女生喜歡佩戴銀飾、耳環、項圈、手鐲、銀發夾、銀扣等。,看起來很刺眼。人民豪爽、淳樸、熱情、友善、崇尚美德,能歌善舞,喜歡用歌聲來抒發感情。每逢節日或祭祀,都會舉行各種盛大的活動。人們會穿著最隆重的服裝,載歌載舞,熱烈的氣氛會讓遊客深深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