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在新聞網頁上,知道MP3圖片百科的幫助。
百度百科>瀏覽詞條
編輯條目、註釋、版本歷史打印並將其添加到搜索中。
漢字
漢字目錄
構詞法原則
漢字的結構
字體
發音
朱茵
漢字和單詞
漢字數量
漢字編碼系統
筆畫最多的漢字
漢字的奇跡
漢字
壹種用於記錄中文的書寫系統,現在仍然或曾經用於日文、韓文和越南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狹義上是漢族的文字;從廣義上講,是漢字文化圈的同字。
漢字是中國文字最基本的單位,最晚從商代就開始使用,並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多種寫法的變化。秦始皇統壹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於是“同文不名”的歷史開始了。雖然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文字體系的統壹減少了方言差異帶來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漢字的結構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字、表意字、會意字、形聲字、音譯字、借字。其中,象形字、指法、會意字、形聲字是造字的原則,這就是“造字法”;調註和借是用詞的規則,是“用詞的方法”。
3000多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沒有太大變化,使得後人能夠無障礙地閱讀古文。然而,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國掀起了壹股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壹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論點是,漢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相比,顯得笨重笨拙。許多使用漢字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簡化了漢字,甚至試圖完全拼音化。日語假名的拉丁音譯方案,以及漢語中各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參照草書簡化了漢字的筆畫,並於1956年6月28日修訂批準了《簡化字總表》,在中新兩國沿用至今。臺灣省壹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古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 * * *的書寫體系,所以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楹聯等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書法藝術。
壹個漢字壹般有很多意思,也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很多漢字可以獨立構詞。這就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個左右的常用詞可以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再加上表意文字的特點,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的信息密度比字母高,所以平均來說,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都要短。
目前使用漢語的地區,大多使用兩種規範漢字,即繁體字(繁體字)和簡體字(簡體字)。前者用於臺灣省、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社區,後者用於中國大陸、新加坡和東南亞的華人社區。總的來說,雖然兩種漢字書寫體系存在差異,但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在25%以內。
由於漢字書寫的復雜性,“漢字落後論”由來已久,認為漢字是教育和信息化的瓶頸,有推動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趨勢。現在普遍認為漢字也有突出的優點。雖然剛開始學起來比較難,但是掌握了常用詞之後就不存在類似於大量英語單詞的持續學習問題,而且其表意特征可以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電腦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和“漢字拉丁化”實際上已經被大多數人逐漸拋棄。
目前,漢字體系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範化和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
造詞原則
劉舒是漢字組合的基本原則,這壹點在《李周》中有所提及,但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闡述了漢字“劉舒”的結構原則:象形、表意、會意、形聲、表音、音譯、借用。
象形字:這種造字方法是根據壹個物體的外觀特征來描述的,所以把它畫為它的物體也是真的。如日、月、山、水,最早是描繪日、月、山、水的圖案,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指物:這是指抽象事物的表達方法,所謂“各指其物”也是如此。如果妳在上面寫“上”,人們會在上面寫“下”。
形音:這是壹種在文本中由特定的形(根)所表達的獨特的聲音。比如:胡,字也可以是根,結合不同的屬性根,可以合成為:蝶、蝶、湖、葫蘆、胡、氣等。,並用相同的發音表達不同的事物(有的只有聲母)。但由於古今語言的音韻變化,很多相似的古形聲字在今天的普通話中沒有同音字。
理解:這種造字方法是將兩個部首組合起來,衍生出新的意思。比如太陽和月亮合二為壹,陽光和月光就變“亮”了。“人”字和“話”字合在壹起就是“信”字,意思是以前人們說的話;有壹個信,就是這個人遵守他說的話。
註轉:這是用來註釋兩個詞,這兩個詞同義,但形狀不同。許慎在《漢書》中解釋說:“建類,同意互相接納,考而常之。”,這怎麽說呢?古代的“考”字可以說是“長壽”,“老”和“考”的意思壹樣,就是所謂老人考,考生老。《詩經》雅?白樸還說,“周王壽考。" .蘇軾的《屈原塔》詩裏也有壹些不死的古人,為什麽要比較呢?壹句話。其中“考”意為“老”,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後世文獻學家對許慎的前述定義也做了大量解釋。其中,有三種類型,即形移論、音移論和義移論。但也有人認為這三種說法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學家林允先生也解釋說,“專諸”是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詞的壹種形式(詞根)。如甲骨文中的“掃帚與女人”、“母女”。
借用:簡而言之,借用這個詞是用來表達別的東西的。壹般來說,有壹個新生事物是無法描述的,所以我們借用壹個發音相近或者屬性相近的詞根來表達這個新生事物。比如“有”本來是右手的意思(最早見於甲骨文),後來被假借為“妳”。聞,就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比如《大學》第七章有壹句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吃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用作嗅覺動詞(雖然有人認為是誤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二項,“結合法”也;最後兩項,“用漢字”也是。這六項原則是古代文字學學者總結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中包含的漢字造字規則是經過長期演變而來的,不是任何壹個人獨創的。
漢字結構
漢字是由壹個或多個偏旁部首(歐洲語言是壹維字符)在特定的空間裏排列成壹個正方形而成,所以又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看,漢字有以下特點:
在壹個單詞中有很高的信息密度。表達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比表音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信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壹個漢字由金、木、水、火、土等400多個象形字母組成,像搭積木壹樣組合在壹起。
壹個未知字符的意義是可以分離的,它的意義可以從字根的構成和空間的構型中推斷出來。當新事物在時代演變中難以表達時,也可以根據部首組合原則合成使用新詞。例如,中文單詞鈾是現代創造的壹個新詞,用來表達壹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
漢字字根的空間構型對詞義有影響:如果是同壹個“心死”組合,左右壹排“忙”,上下壹排“忘”,排列不同,導致詞義不同;文字右邊有“艾”字的部分,表示右手(左手的意思是左手)握著什麽東西,向左根做什麽事情(考古發現的金文、甲骨文)。如果右手在上面拿著什麽東西,就變成了“Ai”,幾乎所有有這個根的人都是攻擊性的,或者使用暴力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攻擊、擊敗、敲打、收集等等。
漢字的形式
(中國書法):“國”字漢字的筆畫書寫方法不同,即字體不同;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字形。
用正規字體書寫的漢字(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都是壹種方形字符,每個字符都占據相同的空間。漢字包括字母組合字和組合字,字母組合字是不能分的,比如“文”、“中”。組合漢字由基本部件組成,占漢字的90%以上。常見的合成詞組合有:上下結構,如“微笑”、“尖”;左右結構,如“字”、“族”;半封閉結構,如“相似”、“傾向”;全封閉結構,如“團”、“會”;復合結構,如“贏”和“點”。漢字的基本部件包括單字、偏旁和其他非構詞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寫漢字的時候,筆畫的方向和出現的順序,也就是筆畫的順序,是相對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左後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然後封口,先中間再兩邊。不同書寫風格的漢字筆順可能不同。
發音
漢字是很多方言的同壹個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壹個音節。現在,普通話被用作中國大陸的標準發音。普通話的音節由壹個聲母、壹個韻母和聲調決定,實際使用的音節超過65,438+0,300個。因為漢字數量龐大,有明顯的同音字;同時也存在同壹個字有多個聲調的情況,稱為多音字。這種情況在各種各樣的中國人中普遍存在。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也不是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和地名,其次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壹些原音詞,如(易茗)“唉”和“哈哈”大笑。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壹些表意元素,尤其是國家的名稱和地名。即使是外國的名字、地名,也有壹些表意的底線,比如“布什”壹定不能音譯為“神仙”。
因為漢字本身是不表音的,雖然從漢代到20世紀漢字的數量和書寫方法都有變化,但是我們看不到語音的變化。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來推斷它們在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中的讀音。有學者認為,在漢代以前,壹個漢字的發音是兩個音節,壹個小音節和壹個大音節,類似於今天的朝鮮語和日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可分為“音讀”和“訓讀”,壹個字往往有多個讀音,這是因為不同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讀音不同。
韓語的話,大致就是壹個字壹個音,沒有訓練。
除了日本,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也使用壹些復音字,如“裏”(海)、“浩”(加侖)、“浩”(千瓦)。但由於官方廢除,在中國大陸基本不使用,但在臺灣省仍在使用,大多數人理解其含義。
轉錄
最早的註音方法是讀if法和直接註法。讀若法是用讀音相近的字做註音,這是許慎解釋漢字時所用的,如“射、射、讀若準”。直接註法是用另壹個漢字來表示這個漢字的讀音。比如《壹個女人為自己說話》,說話的人說“悅”是用來註音的。
以上兩種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太生僻,很難起到註音的作用,比如“襪子”。
反切法是魏晉時期發展起來的,據說是受梵文的影響,梵文用的是拼音文字。漢字的讀音可以用反切法標註,即把第壹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聲調組合起來做註音,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漢字讀音組合起來。比如“連”的發音就是“郎”的聲母和“點”的韻母、聲調的組合。
近代以來,發展了漢語音標(俗稱ㄅㄆㄇㄈ)和許多拉丁字母的註音方法。音標仍然是臺灣省教學的壹部分,但目前,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使用最廣泛。
因為漢字主要是表意,所以註音弱。這個特點使得最近壹千年的文獻,和使用拼音的西方世界壹樣,在措詞上沒有太大的差距,但也使人們很難推斷出古代的音韻。例如,“龐”的發音來自“龍”,但今天前者在北京話中讀作“龐”,後者讀作“龍”。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是音韻學的課題。
漢字和單詞
漢字是漢語構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語表意文字的最小單位,類似於英語單詞和短語。絕大多數漢字都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I”,類似於英文單詞由單個字母組成,比如“I”。現代白話文的大部分單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但與英語中“單詞”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義往往與每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義相關,從而在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包括語素和由幾個語素構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的象形文字,可以合成成上萬個漢字,代表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幾千個常用詞,很容易組合成幾十萬個詞。
然而,另壹方面,準確把握這幾十萬個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壹種負擔。漢語常用詞約數萬個,總詞匯量約百萬。雖然從數量上來說似乎令人望而生畏,但由於大多數漢語構詞法的表意性,基本掌握它們並非遙不可及。所以就詞匯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的外來詞的記憶強度要大得多。
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看,漢字的本義比五四白話文運動更準確高效,比如朱邦復先生就推動了漢字在古代的準確使用。
漢字數量
漢字沒有壹個確切的數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大概有幾千個。據統計,1000常用詞可以覆蓋92%左右的文字材料,2000字可以覆蓋98%以上,3000字已經達到99%。簡化的統計和傳統的統計差別不大。
歷史上有8萬多個漢字(也有6萬多個說法),大部分是異體字和生僻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生僻字已經自然消亡或被規範化,壹般只是偶爾出現在除古漢語以外的人名和地名中。另外,在第壹批簡化字之後,還有壹批“二簡化字”,已經廢止,但仍有少數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第壹次統計了漢字的數量,* * *收錄了9353個字。後來南朝顧寫的玉片,記載為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片,據說有22726字。之後,宋代官方編輯的《類篇》收了31319字。另壹部由宋代官方編著的《紀昀》收字53525字,曾是收字最多的壹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的字數更多,比如清代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字。日本《大漢和詞典》有48902個字,附錄有1062個。臺灣省的《漢語大詞典》有49905個詞;《漢語詞典》有54678個單詞。20世紀,漢字的海洋是發表字數最多的,有85000字。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省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包含76067個可驗證的簡體、日文、韓文漢字,但並不普及,僅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中使用。臺灣和香港常用的大五碼包括13053個繁體字。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的內碼字符集。GBK包含20912個簡化字、繁體字、日文和韓文,而更早的GB2312包含6763個簡化字。Unicode統壹表意基本字符集包含20,902個漢字,有兩個擴展區,共70,000多個字符。
早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東西都是用通假字來表示,這就造成了文字表達的模糊性。為了提高表達的清晰度,漢字經歷了壹個逐漸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造成了漢字學習的困難,而單個漢字所能表達的意義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單個漢字的意義都是通過漢字詞來表達的,比如常見的雙拼詞。目前,中國文字的發展趨向於創造新詞而不是新詞。
漢字編碼系統
為了交換信息,使用漢字的各個地區都制定了壹系列的漢字字符集標準。
中國大陸采用國家標準代碼(“G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簡稱)。GB2312包含6763個漢字,GBK包含20912個漢字,最新的GB18030包含27533個漢字。
BIG5。包括13053個漢字。臺灣省和香港使用的單字節或雙字節代碼。
中國政府不太接受統壹碼。中國政府要求在中國大陸銷售的軟件必須支持GB18030編碼。
在國際交流和軟件設計領域,CJK編碼收集中文、日文和韓文漢字。
關於Unicode:由於各國國家標準字符集的漢字和常用字數量的差異,雖然中國兩邊的GB/BIG5字符集的常用字基本相似,轉換後讀取不是問題,但是編碼轉換的混亂關系壹直是文字交流的障礙。因此,在相關國家標準化組織和編寫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包含中日韓(CJK)漢字的Unicode漢字標準ISO10646.1+0終於在1993年完成。Unicode是雙字節表示的多國字符編碼系統,編碼空間為0x0000-0xFFFF。O10646.1漢字標準使用代碼0x4E00-9FA5,* *包含20902個漢字。其中有Mainland China (S)提出的17124漢字,臺灣省(T)提出的17258漢字;S和T的並集,即中國(C)提出的漢字數為20158。日語(J)提出了12157漢字,中國沒有提出690(Ja);韓國(K)提出的漢字有7477個,其中90個不是中國(Ka)提出的;衛東和Ka聯盟集***744字。支持Unicode編碼的相關計算機系統軟件,如UNIX和WIN 95,已經推出。但由於Unicode的ASCII碼采用雙字節編碼(即壹般計算機系統中的單字節ASCII碼前面加0x00),其漢字編碼與各國現有編碼不兼容,不能直接使用現有的軟件和數據,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軟件系統的用戶並不多,大部分只是將其作為壹種國際語言編碼標準。
漢字【漢字】記錄漢字。現在的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演變而來的;
在形式上逐漸由圖形向筆畫、象形向符號、復雜向簡單轉變;在造字原則上,從表意、表意到音韻。
壹個字就是壹個音節,大部分是形聲字。韓國、越南和日本使用漢字已經有壹千多年了。【日語】kana(日語字母,漢字簡化而來)【假名】日語中使用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楷書叫“駢~ ~”,草書叫“平~ ~”。
後來對日本文字進行了改革,現在日本使用的漢字(Sinico-Japanese)不僅是繁體字,還有中國古代使用的漢字,比如瓚。
還有壹些特殊的日語字符是由自己修改的拼寫錯誤形成的。
筆畫最多的漢字
在使用的中文中,biangbiang是筆畫最多的漢字,* *有57筆。
Biangbiang面條是壹種起源於陜西的面條,現在也是面館的biang。它還是用這個字,但是Biangbiang字的寫法在這本字典裏找不到了。
http://image . space . rakuten . co . jp/LG 01/00/0000100800/05/img 6 F3 a 9 af 21 ye 78 c . JPEG
現代漢語中,筆畫最多的漢字是nàng。
“只”字36圖,意思是鼻塞,解釋不清楚。
漢字的奇跡
在當今世界使用的文字中,漢字是唯壹的非拼音文字。在人類歷史上,早於漢字的文字有兩河流域文字和埃及聖書文字,但早已滅絕,所以漢字是目前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地使用的文字分為兩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拼音文字(其他文字)。這難道不是壹個奇怪的現象嗎?說漢字是中國的五大發明並不過分。我還想說,漢字是壹個奇跡!
現代漢字中,只有漢字是我們的祖先直接創造的,其他文字都是借用其他民族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系統。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用拉丁字母,說明是借用拉丁字母;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用基裏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由希臘字母轉化而來;拉丁字母也是由希臘字母轉化而來。阿拉姆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和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字母,都不是他們的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由閃米特人的文字轉化而來。根據中國大陸語言學家周有光的研究,人類最早的字母是小的閃族字母。但這種字母並不是他們直接創作的,而是借鑒了Sume的釘釘劇本,並加以改造。釘頭的刻字最初是象形書的形狀,後來由於書寫工具——小棍和泥板的限制,演變成了釘頭的形狀。甲書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創造的。它們不是拼音文字。現在三者中只剩下漢字,另外兩個已經消亡。
漢語的另壹個奇特之處是超方言、超語言的特點。語言學家把中國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的差異比中國方言的差異大得多,但他們始終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斯”的不同方言,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此外,漢字可以超越國界。歷史上,越南、韓國和日本都用漢字記錄語言。日本人仍然混合使用漢字和假名。日本人使用漢字,另壹大發明是寫漢字和讀日文。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的做到了這壹點,漢字將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就像數學符號壹樣,只表意,不表音。
漢字的這個功能,從人類語言史的角度,尤其是非拼音文字的角度來看,是壹個奇跡!
漢字在中國的發展,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各種字體都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
漢字的起源是有據可查的。這是在商朝晚期,大約公元前14世紀,當最初的字體,甲骨文,形成。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因為是刻在形狀各異的甲骨文上,刻好後不容易變,所以我們的祖先就跟風,壹氣呵成。整體效果或規則整齊有序,或多變隨性,體現了人類追求平衡、對稱、和諧、穩定的本性。甲骨文既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直到現在,漢字中還有壹些象形字,非常形象。
西周晚期,漢字發展為大篆。篆書的發展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早期粗細不均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他們用器物畫出的線條非常簡潔生動;二是標準化,字形結構趨於工整,逐漸脫離畫面的本來形狀,為方塊字奠定基礎。
後來秦丞相李斯將大篆簡化,改為小篆。小篆除了簡化了大篆的形制外,還達到了線條化、規範化的完美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和文字,變成了工整、和諧、非常漂亮的基本為長方形的方形字體。但是小篆也有自己的根本缺點,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非常不方便,所以幾乎同時也出了壹種兩邊扁形的隸書。
到了漢朝,秦制被漢朝繼承,中央集權制進壹步發展和加強。漢武帝大智若愚,東侵西伐,不斷擴大中央帝國的疆域。為了保護永安邊疆,他建立了駐防制度,使中華文化在邊疆迅速傳播和紮根。同時,對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和數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時小篆逐漸簡化,演變為隸書,史稱“官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小篆復雜難寫,還需要改動。最重要的本質原因是,它與中國人的書寫工具毛筆的發明和普及密切相關。正是毛筆的書寫形式將篆書的形象性轉化為平直,使漢字的形象性轉向抽象性,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要素的點、橫、左、豎、擡、鉤、折的筆畫特征,以及方形字體的外觀特征。在李殊之後,它進化成了曹彰,現在它是草。到了唐代,有了用筆表達作家思想感情的《野草》。隨後,由隸書和草書結合而成的楷書(又稱真跡)在唐代開始流行。我們今天使用的印刷體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楷書和草書之間是行書,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說它是漢代的劉德盛發明的,它仍然是我們今天日常書寫中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得到進壹步的完善和發展,產生了壹種新的書法類型——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刻刀對漢字的字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產生了壹種橫細豎粗的印刷字體,醒目易讀,後稱為宋體。當時刻的字體有兩種:胖仿臉、劉體、瘦仿歐體、危體。其中顏體、劉體的筆觸高聳入雲,具有橫、細、豎的壹些特點。在明代,隆慶和萬歷之間,它從宋體轉變為明體,筆畫精細,字體方正。原來,當時民間流行壹種橫的很細,豎的特別粗的洪武體,官帖、燈籠、告示、私界石、祠堂神主牌等的標題牌都用這種字體。後來壹些刻書人在模仿洪武風格的過程中,創造了壹種非臉非歐的皮膚剪影。特別是因為這種字體筆畫橫平豎直,真的很好刻。它不同於顓頊、李、甄、曹,別具壹格,讀來清新悅目。所以從16世紀開始就被廣泛使用,成為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現在還叫宋體,也叫鉛字。
關於Unicode
由於各國國家標準字符集的漢字和常用字數量的差異,雖然中國兩岸GB/BIG5字符集的常用字基本相似,轉換後閱讀不成問題,但編碼轉換的混亂關系始終是文字交流的障礙。因此,在相關國家標準化組織和編寫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包含中日韓(CJK)漢字的Unicode漢字標準ISO 10646.6438+0終於在1993年完成。Unicode是雙字節表示的多國字符編碼系統,編碼空間為0x0000-0xFFFF。羭O 10646.1漢字標準使用代碼0x4E00-9FA5,* *包含20902個漢字。其中有Mainland China (S)提出的17124漢字,臺灣省(T)提出的17258漢字;S和T的並集,即中國(C)提出的漢字數為20158。日語(J)提出了12157漢字,中國沒有提出690(Ja);韓國(K)提出的漢字有7477個,其中90個不是中國(Ka)提出的;衛東和Ka聯盟集***744字。支持Unicode編碼的相關計算機系統軟件,如UNIX和WIN 95,已經推出。但由於Unicode的ASCII碼采用雙字節編碼(即壹般計算機系統中的單字節ASCII碼前面加0x00),其漢字編碼與各國現有編碼不兼容,不能直接使用現有的軟件和數據,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軟件系統的用戶並不多,大部分只是將其作為壹種國際語言編碼標準。
漢字字體
目前各種漢字的字體可以分為三種。第壹類是從宋代活字印刷術發展而來的宋體、黑體(包括粗、細線)。第二類是由書法演變而來的字體,如楷書、仿宋體、行書、隸書、、書體、楷體、瘦金體、鋼筆字等。第三類屬於美術字體,比如綜藝、鞣制、琥珀、水柱等等。其他字體大多屬於上述三類字體的變體,如:大典宋、小典宋、報宋、長宋、中宋、瑤體等;大黑、平黑、粗黑、等壓線(包括粗、中、細等壓線,再演變成粗、準、細圓)等等;從楷書,仿宋等。、中書、精仿宋等。;由黑體和宋體演變而來的美與黑;由李等演變而來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