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亂七八糟什麽意思?

亂七八糟什麽意思?

釋 義

形容毫無秩序及條理,亂遭遭的樣子。

出 處

清·曾樸《孽海花》第五回:“妳看屋裏的圖書字畫,家夥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潔,不像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

用 法

聯合式;作定語、補語;含貶義

示 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人生識字糊塗始》:“非常駁雜,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壹通之後,弄得~。”

近義詞

雜亂無章、烏七八糟

反義詞

井然有序、井井有條、有條有理

歇後語

牛毛炒茴香;雞毛炒韭菜

典 故

“亂七八糟”是壹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語。現實生活中,它的使用頻率也很高。通常,人們都是從字面上的“亂”、“糟”來理解成語的意思。按字典的解釋,“亂”是“沒有秩序,沒有條理”之意;“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後也常指“把事情辦壞”。壹般的現代成語詞典,也把“亂七八糟”解釋為“亂糟糟的”。

其實,成語“亂七八糟”來源於歷史上兩個很重要的典故。“亂七”,指的是發生在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漢初,劉邦在鏟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又分封了壹批劉姓子弟為王,想依靠劉氏宗族的力量,作為皇權的羽翼。但是,隨著諸侯王的勢力不斷擴大,其弊病和隱患也漸漸地顯露出來了。經過幾朝的演變,到景帝時諸王勢力越來越大,其中齊、楚、吳三封國幾乎占天下之半,嚴重地威脅著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大臣晁錯建議景帝進行“削藩”,以減少諸王的封土,從而鞏固中央政權。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下令在眾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諸王強烈反對。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景帝有些慌張,聽信饞言,誅殺晁錯,但諸王的軍隊還是不退,繼續挺進。景帝悔恨之余,決定以武力平叛,於是派遣太尉周亞夫率兵征討。周亞夫以堅壁固守的戰術,多次挫敗吳楚聯軍的進攻。吳楚聯軍的士卒餓死、投降、失散得很多,只得敗退。三月,吳王劉濞殘部數千人退守丹徒沖江蘇鎮江),被東越人所殺。其他諸王也戰敗自殺、被殺。這時候,歷經三個月的七國之亂遂被平定。到了文帝時期,已嶄露頭角的晁錯敏銳地看到諸侯王勢力的擴大,必然對漢朝中央政府帶來嚴重的威脅,便向景帝劉啟提出“削藩”的建議,即“削其枝郡”,歸中央直接統轄。景帝采納了這個建議,並著手逐步削減王國的封地。這就是歷史上的“周亞夫平七亂”。“亂七”壹詞,即產生於此。

“八糟”,指的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西晉初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擔心其他大夫會奪去他的政權,把皇室子弟分別封為諸侯王,並規定享受許多特權。司馬炎死後,繼位的惠帝司馬衷為人庸愚弱智,實際朝政大權落入他外祖父楊駿的手裏。這引起司馬炎的妻子賈後的不滿,她便暗中用計,殺掉了楊駿及其同黨。之後,賈後請了汝南王司馬亮來輔政。司馬亮上臺後,也是獨斷專行。因此,賈後密詔司馬瑋將司馬亮殺死,由司馬瑋出來輔政。可是,司馬瑋也不是對賈後言聽計從,賈後便又設計殺死了司馬瑋。後來,為獨霸朝野,賈後又將皇太子司馬遹廢為庶人後毒死。趙王倫趁機發動兵變,打出了為太子司馬遹報仇的旗號。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趙王倫發兵進攻洛陽,斬殺賈後及其親黨,壹場持續16年之久的皇族奪權混戰就此開始。因為先後參與這場亂事的***有八個同姓王: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河間王颙、成都王穎、長沙王乂和東海王越。因此,這場混戰史稱“八王之亂”。這次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血腥鬥爭,遠比“七國之亂”時間更長,人民所遭受的災難也更加深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八王之亂”被形象地稱為“八糟”。

此後,人們將“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這兩個歷史事件連到了壹塊構成了壹句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