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棵樹可能沒有“森林”的屬性。如果壹片森林可以防風固沙,那麽壹棵樹就沒有這個功能。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是否為集合,概念可分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的概念是指被反映的對象是壹個集合體的概念。比如人類,森林,群島,系列,詞匯,花草馬匹。集合體是由若幹個個體組成的統壹整體,其特征是:集合體與個體的關系不是物種,集合體的屬性不壹定存在於個體,個體集合體的屬性也不壹定存在。兩者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不是個別和壹般的關系。比如“工人階級”就是工人的集合。工人階級具有無私、革命、組織紀律性和團結的特點,但壹個工人不壹定具有上述特點。因此,集合的概念反映的是集合的本質屬性,而不壹定是個體的本質屬性;反之,反映個體的概念只反映個體的本質屬性,不壹定反映集合體的本質屬性。
妳不能混淆集合概念和普遍概念。普遍概念反映的是由許多分子組成的類,不同於集合體。每個分子也具有類的性質。比如,“工人”是壹個階層,每個工人都具有“工人”的本質屬性:從事勞動,收入是生活來源的人。壹個類和組成它的分子之間的關系是壹般的和個別的。
非集合的概念是指被反映的對象不是壹個集合體的概念。它反映了壹類,可以由壹個分子組成,也可以由幾個分子組成。反映壹個分子組成的類的概念是單壹的(非聚合的)概念,如“茅盾”、“月亮”、“新中國的首都”。反映由幾個分子組成的階級的概念是普遍的(非集體的)概念,如計算機、會計、國家、星球、文學作品等等。
正確區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是澄清概念內涵和外延的重要內容之壹。從反映對象本身的角度來看,集合的概念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壹,對象本身是幾個相似個體的集合,如島嶼、森林、山脈、政黨、階級等。當然,反映這個對象的概念是集合的概念。反映這個集合體所包含的個體的概念,如島、樹、山、黨員、學生,都是非集合體的概念。
第二,對象本身不是壹個集合體,而是在思維中,由幾個分子組成的類體現為壹個集合體,這個類的分子只是作為構成集合體的個體而存在。這個集合概念是實實在在的集合概念,表達這個概念的詞也有明顯的標誌,比如“書”、“車”、“花”。但是,反映分子組成的相應概念“書”、“車”、“花”都不是集合概念。
由於多義詞的存在,同壹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既可以表示集合概念,也可以表示非集合概念。比如“群眾”,《現代漢語詞典》有三個意思:“①指群眾。(2)指未加入* * *產黨或* * *青年團組織的人。3指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上述三個意義中,第壹個意義代表集合的概念,第二個意義代表非集合的概念。再比如“中國人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壹”,這裏的“中國人”反映的是6543.8+0.3億中國人整體,這是壹個集合概念。而“小王來自中國”,這裏的“中國人”是壹個壹個地反映中國人的對象,而不是壹個整體,這是壹個非聚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