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讀:瀏覽以形成壹個隨時可以閱讀的頭腦。
閱讀必須有動機,但學生的閱讀動機大多是外在的。《外說》的動機讓人不得不讀,不敢停讀。在這種心態下讀書,很難取得持久的效果。所以,在開始讀書的時候,盡可能的擺脫讀書只是為了考試或者分數的想法。如果妳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麽考完試妳就不再有學習的動力了。最好的辦法是因為閱讀活動而引起人們的閱讀欲望,在沒有外界催促的情況下,他們會自動閱讀。如果能在略讀階段善用瀏覽技巧,就能在面對書籍時形成準備閱讀的心理傾向。
瀏覽有兩種解釋:寬和窄。廣義的瀏覽是指對壹本書甚至多本書的泛瀏覽活動。這種瀏覽方式常用於在書店買書或在開架圖書館找書。就壹本書而言,瀏覽範圍包括前言、目錄、文章、註釋方法、參考資料和索引。這樣瀏覽大概需要10-20分鐘。瀏覽完,或者決定買還是借,讀書的活動就暫時停止了。這種瀏覽不是我們三段式閱讀法要討論的。
狹義的瀏覽解釋是指精讀階段的前奏。這種瀏覽所涉及的範圍通常是教科書中的壹章或指定閱讀的論文。除了本章的主題外,瀏覽的範圍還包括節段標題、粗體的專有名詞(有些書是這樣排列的)、圖表、照片、章末總結和習題。壹般壹章的篇幅約為20-40頁,專題論文的篇幅約為5-10頁,瀏覽所需時間約為10分鐘。
雖然瀏覽是走馬觀花,但壹定要看到漂亮的花在哪裏。每壹章或論文都是壹個專題,有其意義、目的、範圍、理論、方法、要點、結論和其他重要事項。在瀏覽的時候,妳只是瀏覽了壹下這些事項的表面,妳對該事項的印象可能是熟悉的,也可能是陌生的。無論如何,只要是妳第壹次看的文章,總會有些新奇,會讓妳有壹點認知失調的知識。比如看到“大學生與精神疾病”這樣的標題,不看內容就會有心理失衡的感覺。也可以說這是人類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動力,因為好奇心而產生求知的念頭,用在閱讀上就是我們所說的為閱讀做準備。
精讀:分段閱讀和思考。
瀏覽完後,要立即坐下來,在準備閱讀的同時進入精讀階段。在精讀中,要註意兩個原則:壹是不求快。在閱讀教材或專著時,速讀技術是絕對沒有必要的。第二,不要貪心;貪得無厭,很難獲得經驗,反而失去了興趣。壹個正常的章節分為3-4節,每壹節都是壹個獨立的主題。所以精讀以小節為單位是最合適的。
精讀的意義不僅僅是集中精力壹個字壹個字地學習,還包括古人所提倡的眼讀、口讀、心讀。這種方法容易使人疲勞,也不符合上面列舉的心理學原理。緊張的閱讀是有效果的,不容易累,所以必須同時配合其他活動。
旁註如果妳讀的是自己的書,就在書頁邊上做筆記。如果妳讀壹本借來的書,逐段寫筆記。做旁註挺好的,筆記也臟。千萬不要抄書,字數也不能太多。話太多就失去效果了。旁註的方式是讓妳思考,把原段落標題的平實句改成短文寫問題。例如,節日的名稱是“社會變化和婚姻問題”。看到這個標題,不要壹下子就看完。因為妳壹讀就被作者引導,變得被動,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這時候妳最好在標題旁邊的空白處把原標題變成幾個問題,比如:什麽是社會變革?為什麽要改變?結婚的話題是什麽?社會變遷和婚姻問題有什麽關系?當妳寫這些問題的時候,妳會直覺地提出妳個人的觀點,妳也會期待本書作者的回答。這樣做無異於讀者與作者的對話,對作者是考驗,對讀者是挑戰。
帶著疑問和個人觀點,我抱著尋找答案的心態開始閱讀。看完之後會出現幾種情況:壹種是作者的觀點和妳相似,然後妳會為“英雄所見略同”而感到自豪,從而提高自己的興趣和信心。另壹種情況,作者的觀點遠遠超過妳,欣賞妳的贊美後,妳的思想和想法受到啟發。另壹種情況是作者觀點平淡,或者內容表述有誤。這時候妳就會無形中擡高自己的地位,給他壹點批評。上面介紹的閱讀方法中反復強調的提問和回答這兩個活動,和我們這裏說的很像。但我們進壹步采用“邊學邊思考”的理念,強調邊讀邊思考的閱讀方法。
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喜歡圈圈劃劃,但是可能不知道為什麽,在什麽情況下。下劃線必須符合上面所說的邊讀邊記筆記、邊思考的心理活動。筆記是關於問題的。閱讀活動是從句子中尋找答案。順著作者對事物的書面陳述,要時刻註意與答案相關的句子,在出現的地方做壹點記號(但不要下劃線)。當妳讀完壹段話後,妳可以確定哪壹句話最能代表答案,然後在它下面畫線,以便清楚地標記出來。不用尺子,用手畫線,這樣可以再讀課文,可以強化記憶。
在這個原理下,畫線沒有太多的精度。很多同學第壹句話就開始劃線,結果全是滿頁的紅線。這只是安慰自己,表示我已經看過了。實際上,這種閱卷方式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因為多余的紅線覆蓋了要點。劃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在閱讀所提問題的同時加強認知效果,也是為了作為以後復習的記憶線索。以後妳查這個讀過的材料,可能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再讀壹遍全文了。妳只要掃壹眼下劃線就能記住大致內容。
說到閱讀技巧,我有兩個建議。第壹,重要的、必須精讀的書,盡量多買。只有屬於妳的書才能做筆記和下劃線標記。借來的書不能隨意標註筆記,只能用筆記本代替。如果妳在讀雜誌上的論文,妳最好復印壹份,並在復印件上的筆記下畫線。第二,要選好記號筆。傳統上用紅筆畫線,旨在與印刷的黑字容易區分,引起註意。筆觸不能太粗,以免浸濕文字。很多同學喜歡用粗彩筆擦掉字,而不是劃線。這種方法損害了單詞的清晰度,甚至會傷害他們再次閱讀時的視力,所以不適合。
余省指出,當大學生開始閱讀外語書籍時,不可避免地要在書頁上查找新單詞和記下中文。在生詞中加入漢語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生詞的理解和記憶,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最後,壹定要克服困難,必要的時候查生詞,盡量不要在頁面上記漢字。余省檢查後最好寫在哪裏?壹般來說,學生習慣在生詞下面寫筆記。壹些英語不好的學生經常在壹頁紙上寫滿漢字。這種方法雖然方便,但從閱讀的長期效果來看,並不是最好的方法。生字壹定要標註,查過的生字最終會成為以後個人熟悉的字,才能讓語文進步。文字旁的註釋往往讓人在閱讀時產生依賴感。每次讀生詞,他們都把註意力轉向中文註釋,卻忽略了生詞的記憶。同時,字與字之間加太多漢字後,不僅影響頁面美觀,有時還會因為漢字太大而侵入原文,甚至蓋過原文而難以識別。
我建議用以下方法來註釋生詞:
第壹種方法是在頁面的頁邊空白處寫下英文單詞和中文解釋,並在前面編號,同時在課文中的生詞旁邊放上同樣的編號。寫英語新單詞的目的是讓妳多練習,如果妳想省事,可以不寫英語單詞。換句話說,這篇文章裏,只有數字編號,沒有加漢字。當妳閱讀新單詞時,妳可以在旁邊的空白處用數字尋找中文解釋。編號方式可以按壹頁計算,也可以按兩頁單、雙數計算。無論如何,最好寫在固定的位置(比如每頁外的上角)。這種編號標註方式有兩個好處:壹是可以保持頁面整潔;二是可以避免重讀時對心理的依賴。在閱讀時,如果妳忘記了生詞的意思,妳可以根據數字立即得到它們,這將鼓勵妳多練習壹次生詞。如果閱讀時沒有正確核對就認識了原來的生詞,生詞變成了熟悉的單詞,妳會為自己的記憶能力感到驕傲。另外,通過數字來記憶生詞的方法也會有學習心理學中提到的增強效果。壹本書用詞的範圍是有限的,專有名詞的數量也是有限的。雖然剛開始的時候生詞很多,但是只要妳去讀,去查,讀幾章之後生詞的出現率自然會明顯下降。因為妳標註了生詞的數量,所以它們的出現率特別清楚。如果平均頁數從學期初的21減少到期末的12,語文能力的進步感會增強妳的閱讀行為。
關於原始文檔中新單詞的處理的另壹個建議是只查不寫。遇到生詞,隨時查字典。當妳找到他們時,用心記住他們。不用在書頁上寫中文筆記,只要用鉛筆在生詞旁邊做個小記號(比如畫個底線或者打個小勾)表示曾經是妳的生詞。當然,查了壹次,可能很快就忘了,又忘了查,查完還是不加漢字。由於這種反復的檢查,余省將永遠成為壹個熟悉的詞。漢語水平較好,生詞較少的讀者,不妨試試這種自我挑戰的生詞搜索法。
存疑備查讀書的時候,總會對書或者論文的內容產生懷疑。對書中問題的標記和處理也是精讀時要註意的。閱讀試題時,大多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第壹種情況是妳無法理解。看專業書很正常,有些地方看不懂。事實上,沒有人完全精通任何壹門專業知識。即使是書的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對他寫的東西沒有疑問。在過去簡單的生活和知識領域狹窄的時候,古人甚至感嘆學無止境,何況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所以,最重要的是讀書的時候不要怕懷疑,有懷疑的時候怎麽處理,因為不知道怎麽學。
首先,妳必須標記問題。標記的方法,如果妳是在看自己的書,可以用和壹般標記不同顏色的筆,在看不懂的句子下面劃上不同的線。如果平時用紅筆畫直線,有疑問的時候可以用藍筆畫曲線。下劃線後,打“?”同時留有適當的余地。數字,或者用壹個簡單的三到五個單詞的句子來標記妳的問題。
問題被標註後,問題的解決方法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處理。
第壹種方式:參考書末的索引(所有英文書都有索引,部分中文書也有索引)看同壹本書的其他章節是否有詳細解釋。書後有兩種索引:名詞和名稱,分別列出同壹名詞或名稱在書中出現的地方(頁碼)。如果索引只列出了妳發現問題的頁碼,那麽要確保這本書裏沒有其他解釋。
第二種方式:請教授在課堂上講解或者和學生討論。如果閱讀時間在教授講解之前,妳會特別註意課堂上有疑問的部分,或許在教授講解之後疑問會自然消失。這也是為什麽壹直鼓勵學生提前自習,然後聽課的原因。
第三種方式:利用其他參考資料尋找答案。去圖書館查閱其他相同性質或相似性質的專著。比如心理學就借用了很多生理學、社會學、醫學等學科的術語。如果在心理學的同類著作中找不到滿意的解釋,可以直接查閱生理、社會、醫學相關書籍。查專著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書末的索引或者前面的目錄。當然,除了專著,字典、百科等資料也有參考價值。
閱讀中遇到疑惑的另壹種情況是在自己不疑惑的地方發現疑惑。只有讀書的時候喜歡思考的人才能發現這樣的問題,比如孟子說的“信書不如無書”,張載說的“無疑處有疑”就是指這樣的情況。閱讀心理學中所謂的批判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建議在人們深信不疑的知識中發現新的問題。想想看,科學上有哪項發明沒有經歷過“在沒有疑問的地方產生疑問”的過程!
在課堂上,我經常舉壹個心理學研究的例子,讓學生判斷研究的結論是否值得懷疑。這裏有壹個例子:
曾經有壹位心理學家調查了已婚婦女第壹個孩子的年齡和孩子智力之間的關系。經過對數據的分析和統計,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母親生第壹個孩子時年齡越大,孩子的智力越高。基於這壹事實,研究人員在結論中建議,準媽媽超級聰明,媽媽最好等到30歲以後再生孩子。
學生們聽到這個例子後,可能是因為研究者提供了某個事實,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接受了研究者的建議。仔細想想。這個建議值得懷疑嗎?如果這個建議是本研究的結論,並且結論是基於邏輯推理得出的,那麽我們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推理是錯誤的。母親年齡與子女智力呈正相關是事實,但事實本身並不壹定代表真相。換句話說,“母親年齡大”並不壹定是“生出來的孩子聰明”的原因。把簡單的相關性解釋為因果關系,是科學研究的最大禁忌。但是很多人都習以為常,很容易接受這種僅僅基於表面事實的推理。有什麽問題?是大家忽略了“第壹胎”這個詞。生第壹個孩子時年齡較大的女性結婚較晚。在工商社會,晚婚的女性大多是高學歷,且大多是獨立謀生的職業女性。這部分人的智力高於壹般人,其配偶的智力也會更高。夫妻雙方智力高的孩子智力也高,這是遺傳的基本原理。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研究專長。大學生,因為不懂,所以求知,然後學習,這不僅是壹種樂趣,也是唯壹的學習方式。同學們不要抱著“反正大家都不懂,我不懂也沒關系”“讀書不多”的態度,這是壹種自嘲的說法,不適用於現在的科學時代。妳知道,人們不理解。只有妳自己明白,這是妳超越別人的地方,也是妳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