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關於檔案工作的詩句

關於檔案工作的詩句

1.“蘭臺”壹詞為何是檔案工作者的別稱

分享到:

收藏推薦 “猶喜蘭臺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氣這是白居易在《秘書省中億舊山》壹詩對唐代管理文書檔案的小公務人員的贊美。 “蘭臺”壹詞典出之來譚 “蘭臺”壹詞,古典記載是春秋戰國楚臺名。唐·張九齡《登古陽雲臺》詩雲:“楚國茲故都,蘭臺有余址”。蘭臺故址在今湖北鐘祥縣東。《全唐詩典故辭典》說:“蘭臺”壹詞典出毛文選》卷十三戰國楚宋玉《風賦》:“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者邪?”後用蘭臺喻指快意的爽風。李賀《羅浮山父與葛篇》詩雲:“依依宜織江雨空,雨中六月蘭臺風”。這裏的蘭臺是指六月南風。 “蘭臺”壹詞,為何成了檔案工作者的別稱呢? 清代前沒有“檔案”壹詞名稱 我國在1707年前沒有“檔案”名稱壹詞。我國最早對文書和檔案稱之為“冊”或“典”,如《尚書·多士》篇中有“唯殷先人,有冊有典”。西周的官府文書、簿冊、圖籍稱之為“中”。據段註《說文解字》說:“中”含公正之意,手持中(檔案員)即公正記錄歷史事實的人;吳大澄的《說文古箱補》認為“中”,象形字,“冊”字的簡寫;史學家金毓袱(音:伏)的《中國史學史》認為:“‘。。(本文***計1頁) 如何獲取本文>>

2.有關古詩的資料

古詩的意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

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壹人之辭,壹時之作。

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

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壹種典範。

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壹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壹種詩體。

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壹標題也就成為壹個專題名稱。 [編輯本段]古詩體,又稱古風。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壹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

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壹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壹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壹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壹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

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壹類雜言古詩,詩行裏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編輯本段]古詩詞包括以下內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明,又叫長短句。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

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壹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壹點是壹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壹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

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有四句,律詩***有八句。

律詩***有八句,壹、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絕句又叫"截句"。

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以下是壹些經典古詩: 《壹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行路難》 李白 金樽青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妳同銷萬古愁。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