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是湖北土生土長的劇種,江西采茶戲源湖北
,建國初年南昌釆茶戲團團長接受采訪說:我們的祖師來自湖北!
黃梅戲曲調源自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黃梅戲發源和誕生於黃梅縣,以地名黃梅縣為戲名,是湖北黃岡地區土生土長的劇種,經湖北黃岡六大水系之壹的華陽河傳入安徽安慶宿松地區,黃梅戲300多本原創劇目沒有壹部是安徽原創,全部拿湖北黃岡地區的原創劇本去進行二次改編,黃梅戲經典傳統劇目源自湖北黃岡的黃梅、廣濟、蘄春、浠水、麻城等各縣真人真事和湖北民間傳說故事改編而成,《女駙馬》是根據湖北襄陽民間傳說故事《雙救主》改編,講述的是湖北襄陽府的故事,女主人公馮素珍襄陽府馮家巷人,《天仙配》是根據湖北民間傳說故事《董永賣身》改編而成,講述的是湖北孝感的故事,相傳湖北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動天得名孝感,湖北十堰鄖西縣是《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故事發源地之壹,《小辭店》是根據湖北黃州府(今湖北黃岡市)黃梅縣的真人真事《蔡鳴鳳辭店》(最早又名《菜刀記》)改編而成,講述的是湖北黃岡的真人真事,女主人公柳鳳英湖北黃州府(黃岡)黃梅縣濯港人,男主人公蔡鳴鳳黃州(黃岡)浠水縣人,《打豬草》的故事發生在黃梅縣梅松嶺地區,劇中人陶金花、金小毛的原型都是黃梅縣人,《過界嶺》又名《於老四與張二女》,講述的是黃州府黃梅縣與廣濟縣(今武穴)交界處發生的故事,於老四和張二女都是黃梅廣濟交界處的人。太多了不壹壹列舉了。
說到黃梅戲不得不提起壹個人:新中國黃梅戲的奠基人桂林棲同誌,不僅為皖西南(安慶等地)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也為新中國黃梅戲在安徽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桂林棲生在黃梅戲的故鄉湖北(黃岡)黃梅縣,酷愛家鄉戲,1949年安徽安慶解放,桂林棲出任安慶首任書記,那時的安慶還是安徽省的省城,桂林棲上任第二天開始從各地找回流落的黃梅戲藝人,其中就有丁老六(黃梅戲名師丁永泉原名丁老六,嚴鳳英的恩師)嚴鴻六(嚴鳳英原名嚴鴻六)、潘景莉父子等,親自組建了正規的黃梅戲安慶壹團、二團,安徽省黃梅戲劇團(1988年升級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安徽戲校(安徽省黃梅戲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推行黃梅戲“三改”政策:改劇本、改戲、改制),培養了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時白林、陸洪非、鄭立松、王冠亞等大批黃梅戲人才,支持拍攝電影《天仙配》為黃梅戲在安徽省和全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桂林棲黃梅戲基金會就是以桂林棲(非嚴鳳英)命名的,紀念桂林棲為黃梅戲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青山綠水帶笑顏”,黃梅戲《天仙配》中最經典的唱詞。桂林棲建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後,1953年安徽省黃梅劇團的嚴鳳英、王少舫多次赴湖北黃梅縣取經學習,帶回部分黃梅戲傳統劇目錄音回安徽,其中就有《董永賣身》後被改編成電影《天仙配》
建國後,安徽安慶地區為爭黃梅戲發源地,改黃牛山為黃梅山,改牛欄村為黃梅村,以黃梅二字命名了黃梅亭、黃梅閣、黃梅鎮等壹系列的地名、路名等等,但這些目前都只有幾十年 歷史 而已,壹查便知,在安慶的地方誌,例如:《安慶府誌》並無 歷史 記載,還以“梅城”“黃梅城”自居,其實安慶又名宜城,解放前,甚至六、七十年代都從來沒有“梅城”“黃梅城"之稱。
“黃梅時節家家雨”(雨季)或摘梅子時才唱的戲,才命名黃梅戲,簡直難以自願其說,其實都是為爭黃梅戲發源地。黃梅雨季並不是是安徽安慶獨有的雨季,摘黃梅子唱的戲叫黃梅戲?清明時節、冬至時節、下雷雨就不能唱黃梅戲呢?難道就不能叫清明戲、冬至戲、雷雨劇嗎?摘蘋果就不能唱黃梅戲嗎?黃梅天、黃梅雨發源於安慶嗎?壹年360多天,黃梅時節有幾天?我們綜觀中國300多個大小戲曲沒有壹種是以雨季、季節命名的,中國的戲曲都有壹定的命名規則的,很多是以省、州、府、市、縣命名的,例如川劇、粵劇、京劇(北京簡稱京)、豫劇(河南簡稱豫)、越劇(浙江古代屬越國)、楚劇(湖北 歷史 上是楚國核心地帶)、廬劇(合肥古名廬州)、錫劇(無錫)、鳳陽花鼓戲(以安徽鳳陽縣命名)等等,而黃梅戲以黃梅縣命名也是符合中國戲曲傳統命名規則的。
安徽省政府官方網站: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各種詞典: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
1995年8月國務院文化部授予湖北省(黃岡)黃梅縣“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非安徽,全國唯壹的國家級黃梅戲之鄉),2019年2月黃岡黃梅縣第5次憑借黃梅戲當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非安徽),2020年9月國務院教育部授予黃岡師範學院中華傳統文化黃梅戲“國家級傳承基地”(非安徽,全國唯壹高等院校)。由此可見,關於黃梅戲國家相關部門是認可湖北的。
黃梅戲就是黃梅的戲,起源黃梅,發於安徽,為何叫黃梅戲而不叫安慶戲是有道理的。因為前人都承認是黃梅調,如果當初直接叫安慶戲就不會有爭議了,就好比肉包子和湯包,雖然都是肉餡但叫法上就有區別
作為江蘇人,我從小就知道黃梅戲是安徽的,包括嚴鳳英等都是安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