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
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縮印本·1989年版)稱:“壓軸是戲曲術語。指壹臺折子戲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劇目。由於最末壹個劇目稱大軸而得名。”
“壓軸”原本是戲曲名詞,指壹場折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應用,比如“壓軸戲”,但壓軸也是人們知識的壹個盲區。“壓軸”本意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倒數第壹個,倒數第壹個節目稱“壓臺”。
壓軸, 演壓軸戲壹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最後壹出則稱“送客戲”,亦稱“大軸”。因壹場戲五、六小時過長,觀眾不等終場即離座,因此戲班常把劇目的重點放在壓軸戲上。最後壹出則安排演些技術性強的小型武打戲或趣味性濃的玩笑戲,讓觀眾在這無足輕重的演出中逐漸散去,故稱“送客戲”。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壹些更為前衛的工具書,也已經逐漸的將其定為最後壹個出場。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必刻意去咬文嚼字,明白其所表達的意義即可。
擴展資料:
壓軸的讀音,相信不少人都聽到過”yā?zhóu“的讀音,其實這是錯誤的。根據《新華字典》的基本解釋,壓軸應該讀作”yā zhòu“。
壓軸的由來:這和北京老戲班的傳統有關。京劇中,壹場戲如果有五出的話,第壹出叫做”開鑼戲“。第二出、第三出則稱為”早軸“和”中軸“,第四出也就是倒數第二出,稱為”壓軸“。最後壹出稱作”大軸“。
清代王夢生《梨園佳話》稱“壓大軸”為“壓胄(zhòu)子”。“胄子”就是武戲,而文戲以唱腔見長,欲使文戲的唱工勝過武戲的打鬥,就要“壓胄子”。只有最精彩的節目才能“壓軸”或“壓臺”、“壓場”,這樣的節目往往放在最後,壹般是著名演員的拿手好戲。
壓軸的演變:《新華字典》第六版,曾把”壓軸“的含義改為”倒數第壹個節目“。但是,《新華字典》第八版,把”壓軸“的含義改回”倒數第二個節目“,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