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年至0983年,曾教授發表了《漢字易學易用》壹文,對教育學、語言學和中文信息編碼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日本電視臺專門邀請了相關專家就漢字改革進行專題討論。與會者認為,贊成和反對課文改革的人都可以從中吸取教訓。著名文字改革專家周有光先生說:“曾文打破了漢字長期以來的中心化局面。”所謂觀點,就是“漢字筆畫、用字復雜,難學、難認、難記、難讀、難寫、難用”。而曾教授則認為筆畫多的字因為線索多(冗余信息)更容易識別,雖然寫字要多花壹點時間。就單詞而言,各種語言的單詞量大致相當。《牛津詞典》收60萬個詞,但中文詞也不過如此。實驗結果表明,漢字因其冗余信息高,用英文、日文假名、漢語拼音易學、易懂、易寫。占用空間少,經濟實用。所以,漢字是壹種長而美的文字,記錄和傳遞著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曾性初教授運用信息論開設了“漢字心理學”課程。關於這項研究的性質和成果,楊貴新(中國教育報1995 165438+10月22日第2版)在紀念廖壹凡的文章中作出評價:“贊揚他貫徹黨的百花齊放方針,努力辦好教育研究。1982下半年,本刊收到自發稿件《漢字易學易用》,長達兩萬余字,即使用了豐富的科學實驗材料,並與多種拼音文字進行了認真對比,充分認證了“漢字歷史悠久、字體美觀、易學易寫、經濟有效的文字”,根本不應該廢止。這很重要。作家曾性初被錯誤地劃為右派。我該怎麽辦?發表還是不發表?編輯們把這份手稿交給了壹帆同誌。他認真閱讀後,毫不猶豫地簽發了,並立即把任務分配給編輯們:組織各種爭鳴的稿件,特別是組織文化改革工作和語言文字專家的稿件,認真討論。1983年初,《教育研究》分兩期連載《學用漢字》,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說是“轟動效應”也不為過。後來全國人大鄭重決定將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不再提漢字拼音之路,這與教育研究出版曾性初《漢字學習使用證書》有重要關系。”
1983年7月,曾教授應邀參加在香港舉行的“中國語言國際研討會”,宣讀了論文《方塊字與字母字的比較》,受到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代表的好評。
曾性初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做了壹個關於兒童早期識字的實驗。通過編程和操作條件反射(用手指點,將文字與圖片或實物配對,或將圖片和實物與文字配對,聽聲音和點字,中英文對比學習,用動作和說話來表達文字等)對壹歲以下不會說話的嬰幼兒進行漢字教學。)既能讓孩子認識漢字,又能讓孩子在認識漢字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英語單詞,同時還能讓孩子利用漢字認識不熟悉的圖片。實驗表明,嬰兒在說話之前可以學會識別數百個漢字。壹般來說,2到4歲的孩子每天分兩個時段(15到20分鐘)可以學習2000或3000個漢字。曾教授教還不會說話的嬰兒識字的方法,已被美國聖路易斯聾啞人學院采用,用來教聾啞人讀書寫字。
同時,曾性初教授還做了壹個關於兒童早期算術的實驗。首先教孩子自加、自減、自乘、自除的特殊情況,用數字的乘法或除法來教(讓孩子明白乘法是連續加法,連續減法除外)。孩子會數數但不壹定會數數,所以必須提供各種實物,如算盤、積木、硬幣等。糖果...使孩子對不同形狀和大小的事物有了基數(代表事物數量的數)的概念,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從數(shǔ)到數(sh ǔ).)的含義曾性初教授使用壹種特殊的方形板,兩個垂直和水平的腳以直角相交,教孩子們同時學習加減乘除。關鍵是讓孩子學會多位數加減乘除的進位和退位。從具體的算術情境到抽象的算術情境,再回到實際應用,以遊戲(學琴、練字畫)的形式創設情境,讓孩子更容易掌握四則運算。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皮亞傑的發展階段並沒有出現。
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在《今日心理學》1980寫了壹篇文章。主要想法如下:我與華東師範大學的曾性初教授在上海和波士頓進行了多次交談和討論,並觀看了他的學習和發展視頻。發現他的巧妙方法(結合操作性條件反射和信息分析識別漢字、英文單詞和詩歌)的結果與發展階段(保持平衡、知覺活動、低級操作和高級操作等)不同。)瑞士皮亞傑教授提到的。後三個階段要提前很多,三四歲左右的孩子就能用筆算或心算做加減乘除的復雜運算,這意味著三四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抽象運算的能力,這在壹定程度上是反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