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特色:
1.滇劇:
滇劇是絲弦(源於較早的秦腔)、襄陽(源於漢調襄河派)、胡琴(源於徽調)等聲腔於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先後傳入雲南而逐漸發展形成的,流行於雲南九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
滇劇是戲曲劇種。滇劇包括絲弦、襄陽、胡琴等3種聲腔和部分雜調於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先後傳入雲南而逐漸發展形成的,逐漸吸收當地民間藝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劇種。
滇劇的絲弦、胡琴、襄陽三大聲腔和壹些雜調,都來源於省外傳人的戲曲聲腔:絲弦源於秦腔,胡琴源於由腔演變成的徽調,襄陽源於楚調(辛亥革命後改稱漢劇),三種聲腔,傳人 雲南後,結合雲南的方言語音和風土人情、民間音樂,發生了變 化,逐步形成了滇劇的三大聲腔。此外,滇劇的昆頭子、昆倒板之類,同昆腔有關,而平板、架橋、人參調、安慶調等,則同吹腔(又名石牌腔)有淵源關系。這些聲腔在雲南戲劇舞臺上融匯之時,就是滇劇形成之日。
2.雲南花燈:
雲南花燈戲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於雲南的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因受各地語音、民歌小曲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雲南花燈戲有昆明花燈戲、玉溪花燈戲和姚安花燈戲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燈 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劇目最多,伴奏樂器以胡琴為主;姚安花燈民歌色彩濃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燈革新最早,所以被稱為“新燈”,其劇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劇的影響較大。?
3東巴文:
東巴文是壹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態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態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但亦能完整紀錄典藏。東巴文是居於西藏東部及雲南省北部的少數民族納西族所使用的文字。東巴文源於納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書的《東巴經》。由於這種文字由東巴(智者)所掌握,故稱東巴文。
4.貝葉經:
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西雙版納發現的貝葉經,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內容除小乘佛教經典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等。在東南亞各國,還有用緬甸文、泰文等拼寫的巴利文貝葉經。
5.滄源崖畫: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巖畫。分布於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的猛省、曼帕、丁來、吳良等10處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約距今3000年。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紅色顏料繪成。顏料可能是用動物血調和赤鐵礦粉制作的。崖畫主要是狩獵、采集等生產活動及娛神等宗教活動的場面。還有戰爭凱旋圖,上繪幹欄式房屋建築及手持兵器、驅趕豬羊勝利而歸的人們。所畫粗獷古樸,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擴展資料:
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北回歸線橫貫雲南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
雲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壹,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戰國時期,這裏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壹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
參考資料:
雲南省人民政府網-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