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整體轉型包括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整體轉型包括哪些方面?

第壹,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促進每壹個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靈魂,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壹理念意味著,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平等享受優質教育,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完整性、獨立性、具體性和特殊性都必須得到尊重,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這個理念有三層含義:第壹,課程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所謂發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課程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和創新的能力,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能力。第二是面向每壹個學生。作為基礎教育,我們面臨著為工農業經濟培養高素質尖端人才和合格建設者的任務。因此,新課程強調面向每壹個學生,這不僅符合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國家對人才需求的必然。第三,關註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學生是壹個完整的人,他們的發展應該是全面和諧的,而不是某壹方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貫徹這壹理念?

(壹)教學目標應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長期以來以知識和技能為主,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教育部2001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具備適應實際需要的讀寫口語能力。語文課程也要註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這些語文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他們面向全體學生,力求讓每壹個學生都達到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方位提升。教師的語文教學大到小學六年,小到壹篇課文、壹節課時,都應該有學生語文素養三維全面發展的目標意識。

(二)實施教學要關註每壹個學生。

語文教學要把每壹個學生都看作是有獨立人格尊嚴的鮮活的人,不僅要關註他們的情感生活和體驗,培養他們的學習態度和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還要關註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養,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老師:妳們班誰學習最好?

學生推薦了壹個好學生,他站了起來。

老師:請班上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站起來。

學生們的目光聚焦在壹個男孩身上,他尷尬地低著頭慢慢站了起來。

老師:(摸著男生的頭問站著的女生)他的閱讀壹定會超過妳的。妳相信嗎?

女生:別信!

老師帶著男孩反復讀課文的第壹句,讀了三遍,男孩讀得很好。)

老師:(問女生)他這麽努力能超過妳嗎?

女孩:(興奮地點頭)是的!

(男生自信地坐下)

這個教學片段表明,對於所有的學生,對於所有的學生,不同身心條件和背景的學生都有很大的機會接受語文教育,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鼓勵和強化。

(三)教學實施要註重過程

過去的教學更多的是關註學生的說和寫的結論,而較少關註學生的學習過程,未能看到他們的發展。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題目容易,個別同學能過對,但題目難。老師像擠牙膏壹樣擠許多學生,直到其中壹個做對為止。沒有教師的教導和指導,就沒有教學的過程、發展和價值。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要展示學生永遠不會參加會議,永遠不會學會學習的過程。比如三年級上冊《登天都峰》壹課,課文講述了壹個素不相識的白發老人和壹個小女孩來到黃山風景區天都峰腳下,猶豫不決,但雙方都受到了對方的鼓勵,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結果兩個人都爬到了天都峰頂上。正文第3-5節描述的是天都峰腳下老老少少的對話,也是他們善於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具體描述,這是正文的重點和難點。有個老師是這樣教的:先在大屏幕上放3-5段詩句,向學生請教如何學習。因為三段的突出特點是人物之間的對話,所以學生選擇不同角色朗讀的方法。然後,老師尊重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三人壹組壹起合作。然後交流和評價學習的結果。此時,學生們以不同的角色朗讀,只求正確、流暢,不求讀出自己的感受。怎麽才能讀懂我的感受?這是壹種讓學生有感覺的學習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發現他們應該邊閱讀邊思考。具體來說,在讀人物的話的時候,要想想人物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怎麽想的。學生明白了這壹點,再讓他們分組學習,就會發現學生都讀了,而且讀得很好。

二,樹立新的課程觀

長期以來,“課程”被理解為規範性的教學內容,是按照學科來編寫的,所以“課程”被定義為學科和各個學科的總和。這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心的問題,教師無權更改課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根據教材來教。課程和教學已經成為兩個獨立的領域。這樣的課程封閉、僵化、對外於人,限制了師生活力和主體性的充分發揮。這次課程改革給課程壹個科學的定位,課程是壹個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也就是說,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課程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

課程觀的改變必然帶來教學的根本變革,教學也可以成為師生追求主體性、獲得解放和自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哪些方面進行變革以貫徹“新課程觀”的理念?

(壹)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生活有多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就有多豐富。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掘自己的資源。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包括兩個方面:壹是教師的人格影響學生的人格;第二,教師的視野和能力影響學生的視野。這也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學習和提高。第二,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課程資源。學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不僅對他自己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他的夥伴來說也是壹種資源。通過交流和傾聽,從同伴那裏獲得信息和啟迪,進而豐富個體的情感和理解,在互動中融合,在交流中達到用智慧探索生命意義、創造生命體驗和生命活動的目的。第三,發掘兒童生活世界中的課程資源。兒童的生活世界豐富多彩,既有反映學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資源,也有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社會資源。這些資源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為課程是壹個動態的、不斷成長的“生態系統”和完整的文化,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老師應該用教材而不是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面對課本,我們不應該在課本的基礎上學習課本,而應該扮演傳遞者、執行者和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而是要在師生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教學內容,促進課程內容的不斷生成和轉化。比如,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師生只是圍繞所選課文的單詞和短語開展活動,安排學生課前預習,朗讀課文排除課文障礙,課內朗讀或選擇課文本身的語言,課後練習,這些都是所選課文涉及的單詞和短語的基礎知識。然而,在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中,教科書提供的選文只是壹種教學依據。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選定的課文開展壹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語文課程的內容。以往圍繞課文安排的預習,可以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獨立觀察和調查自己的經歷,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使對課文的學習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課堂上對課文的解讀,可以聯系課前的經驗和師生所掌握的信息,從而獨立建構。課後機械實習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實習變得有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拓展課本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第三,整體推進立體融合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認知目標,知識和技能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這種知識密集型的教學,從根本上喪失了對人類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整體關懷。新課程的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課程目標,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這裏所說的知識和能力,不同於傳統教學意義上的系統的基礎知識。是適應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壹門學科(論文題目)中對學生最有價值的知識點。過程和方法強調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個性,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體驗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使學習者能夠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豐富的內涵。情感不僅指學習動機,還指內心體驗和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學習責任,還指樂觀的人生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壹;既強調科學的價值,又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壹;既強調人的價值,又強調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壹,使學生從內心樹立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和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現三個維度的統壹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壹,即改變課程對傳授知識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從理論上講,這三個維度是可以劃分的,可以壹壹描述。但實際上,當涉及到壹個活生生的人時,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具體到教學實踐中,立體分離會失去課堂教學的生命力,違背語文課程本身的規律。《語文課程標準》設定的目標在三個維度的整合上下了功夫。比如《口語交際》第三期提出的六個目標是:與他人交流時,要尊重和理解對方;願意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真耐心的聽別人說話,能夠抓住要點並簡要匯報;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要恰當;能夠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做壹點準備,做壹個簡單的發言;在交際中註重語言美,抵制不文明語言。這六條應該都體現了三個維度的融合。這種交融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壹,是教學必須追求的境界。

壹位老師教第二節“攀登天都峰”,描述天都峰的高度和陡度。老師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交流閱讀後的感受(代寫論文)。大部分同學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高度;然後讓學生再讀壹遍課文。這種閱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就是邊讀邊想,讀完之後把自己想的畫出來。學生自習後交流,發現有學生在半山腰畫雲以突出天都峰的“高”,掛鏈在山壁上直掛以突出天都峰的“陡”。最後,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理解後,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意見。稍微反思壹下這個教學片段,我們會發現,經過這樣壹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達到了以下目的:(1)理解課文中的單詞;理解邊讀邊思考的閱讀方法,即邊讀邊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被大自然蘊含的美所影響。這些目標實際上是三維目標的具體化,教師讓學生實現的三維目標在壹個教學過程中有機地融合在壹起,這樣的教學就實現了三維壹體。

第四,轉變教學觀念和行為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看作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理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溝通、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流和互動,就沒有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達而沒有實質性交流的“教學”都是假教學。因此,交流是教學的本質。所謂交往,就是主體之間的相互活動,體現的不是人與自然或人與物的客觀關系,而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體在交往過程中能夠相互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相對獨立、平等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他們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形成“學習* * *體”。

由於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無法作為平等、自由、自主、全面發展的主體而存在,主體之間的關系淪為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課堂教學中的交往被異化。這種異化交流的本質是壹種虛假的交流。具體有幾種表現:壹是形式上的交流,即只有交流的形式,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比如在課堂上,壹個學生對壹個問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老師明明知道其他學生也知道這個學生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老師還是問“他(她)回答的對嗎?”學生們都回答:“是”。第二是不平等的溝通。壹種情況是學生之間的不平等,交流是少數人的專屬。另壹方面,老師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他們密切關註學生。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溝通,不可能滿足雙方的期望和需求,實現各自的利益和價值。

語文教學如何消除課堂交往中的非理性,建立合理的交往?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造。

(壹)教師從教學的主導角色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創造學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主角”的舊觀念,引導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自由表達、自主探究,走出“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走向平等的首席。

作為平等的首席,教師不希望教師的行為成為學生的學習行為,而是以教師行為的形式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主要通過觀察、傾聽和交流來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照顧差異,規範教學;讓學生通過傾聽他們的聲音來體驗尊重;通過交流,我們可以分享彼此的思想、觀點和知識,從而達到* * *求知,* * *享受,* * *進步。

(二)從傳統知識的傳授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忽視了學習的主體,不利於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促進每壹個學生的發展。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營造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組織學生發現、發現、收集和使用學習資源,指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激活進壹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層次發揮。

(三)利用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創設情境,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顯然很難做到師生平等對話,但語文教學中很多選文都有故事情境。利用故事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實現真正的平等對話。比如在教《給嚴立民的信》這壹課的時候,有壹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課後,老師先征求學生對學習這壹課的意見,告訴學生,昨晚在家備課的時候,正好女兒也在預習這篇課文,於是父親和父親商量了壹下,先分頭學習,然後女兒以魯迅的身份回答父親的問題,產生了非常好的閱讀效果。這節課我們可以這樣學習嗎?同學們都很贊同。在課堂上,我發現“無憂紙網魯迅”與“顏立民”的交流,即學生與老師的交流,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後來,我認識了這個班的學生。他們告訴我,這種和老師的交流是不受限制的。作為魯迅,我現在應該好好回答嚴立民的問題。實質上實現了真正的平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