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什麽是網絡啊。

什麽是網絡啊。

中文名稱:網絡

英文名稱:network

定義1:由具有無結構性質的節點與相互作用關系構成的體系。 應用學科:地理學(壹級學科);數量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作為壹個整體看待的、由相互連接的電路元件所構成的集。可用支路和結點來表示。 應用學科:電力(壹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3:在物理上或/和邏輯上,按壹定拓撲結構連接在壹起的多個節點和鏈路的集合。 應用學科:通信科技(壹級學科);通信原理與基本技術(二級學科)

網絡原指用壹個巨大的虛擬畫面,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在計算機領域中,網絡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壹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網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絡操作系統等)實現網絡資源***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絡。

網絡作用的極限

網絡是信息傳輸、接收、***享的虛擬平臺,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系到壹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享。它是人們信息交流使用的壹個工具。作為工具,它壹定會越來越好用,功能會越來越多,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網絡會借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遊戲聊天等軟件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網絡也是壹個資源***享的通道,但它畢竟是人類的壹個工具,相信有壹天,網絡會借助軟件工具的作用帶給人們極其美好甚至超越人體本身所能帶來的感受。比如借助軟件工具讓人以極其真實的外貌、感覺進入網絡平臺、感受生老病死、遊戲娛樂、結婚生子等。但這些只是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們的生活,它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網上可以直接實現虛擬產品的交易,如文字、影音的購買、發送、傳輸、接收。但實物哪怕芝麻大點的東西也必須依靠人來送達。這就是網絡發展的極限性。它可以在虛擬和感覺方面超越人,但永遠不會在實體感受方面取代人!

編輯本段網絡概念

網絡壹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電路或電路的壹部分。漢語中,“網絡”壹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幹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壹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絡。”

2、流量網絡(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絡(Network)。壹般用來對 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絡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絡、交通網絡、政治網絡。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壹個節點到另壹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絡是壹種圖,壹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絡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絡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麽類型網絡,如開關網絡、運輸網絡、通信網絡、計劃網絡等。總之,網絡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壹種模型。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義,如“人際關系網絡”、“信息交流網絡”等,這種意義下,常說成“網”。

5、現在壹般指“三網”:電信網絡、有線電視網絡、計算機網絡。狹義的含義即因特網。

計算機網絡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臺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同的網絡協議,***享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6、流量網絡(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絡(network)。壹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絡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絡、交通網絡、政治網絡。

7、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壹個節點到另壹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絡是壹種圖,壹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絡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絡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麽類型網絡,如開關網絡、運輸網絡、通信網絡、計劃網絡等。總之,網絡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壹種模型。

8、抽象意義上的網絡。比如城市網絡、交通網絡、交際網絡等。

但現在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是計算機網絡,壹般人對網絡的理解都是關於計算機網絡

編輯本段網絡的誕生使命

網絡的誕生使命:通過各種互聯網服務提升全球人類生活品質。

網絡

讓人類的生活更便捷和豐富,從而促進全球人類社會的進步。並且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讓人類最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讓人類的生活更快樂。

與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並非某壹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壹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壹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壹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壹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壹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壹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壹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絡,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臺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於異構網絡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壹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絡--Milnet。ARPAnet --網絡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壹。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為Internet 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壹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Internet最大的老板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壹定程度上加入了壹些私人小老板。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但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Internet除了可***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Internet 當作壹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壹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壹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絡, 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Internet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 商業機構壹踏入Internet這壹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壹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 Internet , 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壹個新的飛躍。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臺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網絡。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編輯本段實現網絡的四個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絡軟件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享

編輯本段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壹臺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絡主要是為了解決這壹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壹臺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幹臺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局域網雛形。

最早的網絡,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絡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幹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壹發不可收拾。

編輯本段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階段

第壹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主機是網絡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階段(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件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以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絡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編輯本段中國的網絡發展史

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壹封E-mail為標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絡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發展史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壹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絡應用僅限於小範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範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發展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壹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5.3億人。這壹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家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絡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絡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壹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編輯本段服務模式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展,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ISP的數量不斷增加,提供的業務也不斷豐富。然而要實現中國互聯網服務的繁榮,不僅需要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提供豐富的業務,還需要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不斷開拓服務市場,采取靈活的運營模式,找到自身盈利的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本文就中國ISP的運營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業務類型對ISP運營模式的不同需求。

互聯網業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ISP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是互聯網內容提供商,即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ICP同樣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國內知名ICP有新浪、搜狐、163.21CN等等。

在互聯網應用服務產業鏈“設備供應商——基礎網絡運營商——內容收集者和生產者——業務提供者——用戶”中,ISP/ICP處於內容收集者、生產者以及業務提供者的位置。由於信息服務是中國信息產業中最活躍的部分,ISP/ICP也是中國信息產業中最富創新精神、最活躍的部分。到2006年底中國註冊增值業務提供商約有2.1萬多家,其中大部分為基於互聯網開展業務的ISP/ICP。隨著以內容為王的互聯網發展特征逐步明晰,大部分ICP也同時扮演著ISP的角色。本文按照互聯網業務的分類,對提供不同業務的ISP運營模式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