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 是正確的,
§四大皆空怎麽講?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妳:‘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裏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麽,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心經的兩句話,也稱得上是佛語中流傳最廣的兩句話。很多人甚至是小孩子都會念叨這兩句。但對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實在不多。
《心經》記載了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歷程,是佛經裏比較短但個人覺得非常重要的壹部。它就像壹部成佛心法,主要講解了心的修行法。從心去看破壹切,那就做到真正成佛了,而且是最直接最純粹地成佛。從這壹點也可以看出,觀自在菩薩其實早已經成佛。
那麽到底什麽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色,就是物質。佛教中說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質為主導的世界。比如我們的世界就屬於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說存在無色界,即以能量為主導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我雖然沒有見過,但卻也不難想象。壹個能量團就相當於我們物質世界的壹個物體。那裏的萬物都是由虛空的能量射線組成的。古代神話傳說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墻壁,估計是無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字面理解起來,就是物質等同於能量,能量即是物質。這壹點愛因斯坦也已經證明。質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我們要看破實體,不要執著於實體。我們凡人往往覺得實體踏實,好用。可其實還有更自在更好用的能量虛體呢!舉個例子,我們都認為櫃子好用,可以儲藏文件。但看看今天的硬盤,那裏的虛擬空間不是可以儲藏更多的文件嗎?而且更小更保險。當然,也不要執著於能量虛體,否則會停滯在仙人這壹境界上。雖然已經十分了不起,但不是修佛的最終目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訴我們是實體也好,能量虛體也好,都不要執著,都無所謂。這樣才能達到壹個新的境界,更接近於觀自在菩薩的境界。
從深層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麽意思呢?以下是我的壹點個人體會,非常淺薄,願大家指正!
地上有壹張壹百元大鈔,妳看見了撿不撿。其實撿與不撿是完全壹樣的。妳撿了,看似妳得到了壹百元,其實妳壹生應有的財富中減少了壹百元。妳命中註定的財富與妳不撿還是壹樣的。有的人非常執著賺大錢,其實賺大錢即過度透支妳命中註定的財富,今生富貴則壹定會有壹世貧困(當然賺了錢能舍掉的除外)。看似相反的壹對事物,其實是不可能分開獨立存在的。
從上可得,有為無為的結果其實是壹樣。妳去害壹個人,壹定會有壹個被人害的結果;妳去幫壹個人,也肯定存在得到別人幫助的福報。相互壹抵消,就跟沒做壹樣。當然,在這裏還得說明壹點,雖然有為無為結果是壹樣的,但並不是讓我們什麽都不去做。無為是指既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而什麽都不做並不代表不造業。而且,我們為了消業,必須多為善事,多造善業。當妳從心裏真正不執著得到造善業的福報,也不怕惡業帶來的惡果時,妳離佛菩薩又進了壹步。
有人會說,撿錢與不撿,貧窮與富貴說不定都是妳的臆斷,妳能證明嗎?在這裏必須說明壹點,很多佛理都是要靠自己努力修習,不斷守戒,慢慢地證得的。光別人告訴妳妳也的確不信。就好像告訴妳有的足球運動員可以把球精確定位到60米外壹枚硬幣,妳信不信?如果妳不踢足球或從不接觸足球,那妳是不會信的;但如果妳真正去練習去深入了,妳就會認為沒什麽不可能的。佛法也是壹樣。而且我們的祖先留下很多明言警句,如不義之財不可貪,路不拾遺等。這些都是祖先們的經驗總結,壹定有某些道理在裏面。“先苦後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不就是財富和貧窮分不開的最好的現世證明嗎?佛說萬物都有佛性,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類似或接近佛理的諺語,就看我們怎麽去看它了,換言之,就是我們的心量如何了。
我們看清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可以以此作為我們的生活準則。
1、 不要再生貪有心。因為得到什麽壹定以失去什麽為代價。妳想得到的越多,失去得也越多。光有得沒有失是不可能的。對於我們凡人來說,世間萬物都要靠自己爭取,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有些東西爭取了仍得不到也沒辦法。信奉什麽“為了結果,不擇手段”,用不正當手段去獲取壹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但得到等於白得,危害了別人還造了惡業,以後就得承受相應的惡報,多不合算!
2、 不要再生悲傷心。我們凡人往往感情多變,壹不如意,就心生難過。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壹件壞事已經發生,再難過也是無濟於事。而且有所失必有所得,劉少奇不也講過“吃虧就是占便宜”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遇壹切事都要保持平靜,心不動。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悲,這才是佛菩薩的智慧。《黃帝內經》中也說喜傷心、恐傷腎、悲傷肺、怒傷肝。可見從生理角度講,心動不如不動。
3、 對於很多學佛的人來說,很多專心於戒,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以致於很多人某壹天破了戒就十分在意,認為自己水平不夠,信心大減。其實吃了就吃了,這也是前世惡緣所致,承受個惡果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只要不是自己主動想吃,把戒與破戒看破,不執著於相,境界反而會提高得越快(當然,破戒越多可能得到的福報也越少)。像我學佛,偶爾同學請客也會吃點肉,但我知道我其實已經戒掉了葷,因為我不會去主動吃葷。但至於戒淫,表面上看我守得不錯,其實我內心還是有點向往的,所以我知道自己還沒戒掉淫。壹切唯心,色即失空,空即是色。
現在的人註重科學,信仰唯物。所以很多人都武斷地認為佛教是迷信(包括很多從沒看過壹本佛經的人)。其實,佛教是壹種教育,是壹種智慧。佛理之中很多道理對於我們處世做人都是有幫助的。也有人講佛教消極。佛法的根本是因果,造如是因得如是果,妳想得金榜題名的果,就得種勤奮好學的因;妳想得左右逢源的果,就得種慈悲待人的因。哪裏有什麽消極?只是佛菩薩可憐我們受輪回之苦,希望我們超脫三界,所以叫我們看清福報,專心成佛而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義遠不如此,希望我所說的能給看到的人壹點啟發,壹點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