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不求甚解最早出自哪

不求甚解最早出自哪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裏以盛情贊頌的筆調,生動地描述了五柳先生讀書的態度與方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美談。然而五柳先生讀書的方法是否對頭?這種方法是否可取?時至今日,仍然臧否不壹,爭論焦點則集中在對“不求甚解”的理解上。

壹代學人鄧拓在《雜文四則》中對不求甚解這樣評析: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會意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含義有兩層:壹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二是說明讀書方法,不要固執壹點,咬文嚼字,而後貫通,了解其意。

我頗同意此觀點之提法,“不求甚解”就是既以讀書為其好,又不執著於字句,乃至內容;若能會意,則融會貫通了。由此,我以為讀書應有兩個過程:觀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覽;務精於熟在後,期在會意。

那麽這種“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是否就是不認真呢?不是。讀書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以治學論之,當然要致力於學有所專的攻讀和才有所長的培育。但就態度和方法而言:壹是博覽群書,廣收信息以求見多識廣,胸有全局,以避免踞於壹隅,坐井觀天;二是緊扣專長,務於精熟,以集中精力,早登高峰。此外,對於思想者而言,“不求甚解”相對於創造性也許是壹種優點,因為壹個人的創造力往往是在他接觸了壹種新觀點,但又未被完全征服同化使其成為“信仰”的時候,以思想的“火花”為形式迸發出來的。壹旦完全接受,反而成了思想的桎梏。正是因為如此,孟子才會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總之,“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要視自己的目的何在,要求如何而定。如我輩讀書為陶冶情操或自娛,當以“不求甚解”為手段,避免為求“甚解而苦其心誌”,弄得欲速而不達,反為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