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為生活服務的!

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為生活服務的!

信息的定義

近些年來"信息"這個名詞被廣泛應用於生活、生產、商業、科技等各個領域。很多書中也給出壹些定義,它通常作為消息、情報、數據、知識以及信號的統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信息的利用越來越廣泛,對信息的概念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定義也越來越嚴格。我們從壹些書上可以看到如下說法:

"信息,消息。"(辭源)

《辭海》(中國1999年普及版):①音訊:"消息"。②通信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消息和信號的具體內容和意義,通常須通過處理和分析來提取。信息的量值與其隨機性有關,如在接收端無法預估消息或信號中所蘊含的內容或意義,即預估的可能性越小,信息量就越大。

《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對"信息"的註釋:①音信:消息。②信息論中指用符號傳送的報道,報道的內容是接收符號者預先不知道的。③事物的運動狀態和關於事物運動狀態的陳述。

《韋氏字典》(美國):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實,是在觀察中得到的數據、新聞和知識。

信息論創始人香儂(C.E.Sannon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數學家)認為:"信息是不確定量的減少","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

對信息論作出特殊貢獻的美國數學家維納(N·Wiener)說過:"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

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就是信息。"

法國物理學家布裏淵(L·Brillouin)認為:"信息是原材料,知識是思維對信息的加工的產物。"

《Fortran 程序設計》(譚浩強):簡單地說,信息是表現事物特征的壹種普遍形式,這種形式應當是能夠被人類和動物感覺器官(或儀器)所接受的。確切地說,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壹切事物通過物質載體所發生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信號中所包含的壹切可傳遞和交換的知識內容。

還有人認為: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的狀態和方式。

目前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定義是:"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壹切事物通過物質載體所發出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和信號中所包含的壹切可傳遞和交換的內容。"

對於信息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於信息的認識和利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我國周朝時期就利用烽火臺傳遞邊關警報,古羅馬地中海城市以懸燈來報告迦太基人進攻的消息等。近代人們發明的電報、電話也是為了傳遞信息。人們每天都在用語言、文字、聲音、手勢、信件、因特網上的數字信號等等來傳遞信息。人類社會生活的信息化以及人們對信息技術日益加深的關註,使我們意識到世界正進入信息時代。我們通過信息論的發展進壹步理解信息技術的概念。

在二、三十年代,壹些科學家如韋伯、卡爾松、波特等人,對電報傳送及聲音信號傳遞過程中的帶寬、分辨率、誤碼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推動信息論產生的早期工作。而信息論產生的直接原因還是戰爭期間及戰後通訊事業的迅猛發展,如雷達、真空電子管等通訊技術和自動控制計算技術的發展,促使許多國家進行大量研究。

40年代信息論的奠基人香儂(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的數學家)就開始研究信息論,其基本內容就是研究信源、信道、信宿及編碼問題。他的主要貢獻有五方面。

1.從理論上闡明了通訊的基本問題,提出通訊基本模型:

2.提出信息量的數學公式:

為各事件出現的概率,K為常數

3.解決了從信息接收端提取信息源發來的消息。

4.提高信道信息容量。在有限的信道中最大速率傳遞最大信息量的基本途徑。

5.初步解決了如何編碼、譯碼才能使信源的信息被充分表達,信道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問題。

1948年,美國數學教授維納(N.Wiener)發表了《控制論》壹書。他提出了著名的維納濾波理論、信號預測理論及噪聲和信號的接收理論,為信息論的產生作出重大貢獻。他指出"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就 我的看法: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反映了事物的狀態、特征和內在的性質。"他還獨立地提出測量信息量的數學公式。

維納認為,"信息顯然不同於物質與能量,客觀世界可以說充滿了各種信息,有自然界的信息(如:天氣、地震、海洋、環境等等),有人類社會的信息(如:股票行情、體育、新聞等),更有各種知識信息。"

旅美法國物理學家布裏淵(L·Brillouin)56年提出:"信息是原材料,知識是思維對信息的加工的產物。"

後來各國科學家不斷研究、實驗並修正香儂的理論,取得新的進展,把信息的概念和方法論滲透到其他學科領域,涉及內容更廣泛,包括物理學、心理學、醫學、經濟學、計算機、電子學、語言學、統計學等等。

自從65年查德提出模糊數學後,有人在模糊集合集合論基礎上建立起"熵"和信息的概念,在自然科學和哲學界把信息作為基本的參量來研究。

信息和信息技術

如果說對信息的認識和信息理論的出現是人類認識上的壹大飛躍,那麽傳送和處理信息的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則是本世紀最重大的技術革命之壹,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那麽什麽是信息技術呢?人們通常把可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稱為信息技術。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飛快發展,信息技術的範疇也在不斷擴大,現在人們認為最基本的信息技術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及智能技術。關於信息技術的定義也不是唯壹的,通常用IT表示信息技術(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IT壹詞的使用非常普遍,由於涵蓋範圍太廣而難以定義。信息技術的定義非常廣,涉及的技術如數據庫、多媒體、組件、通訊技術等。這些技術非常復雜而且大多需要進行很深入的研究。美國佐治亞工學院的Peter Freeman教授總結出IT的20個內容: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基礎設施,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知識工程,數據庫工程,系統安全和隱私權,性能分析,科學計算,計算科學,人工智能,圖形學,人機互動,網頁設計,多媒體設計,系統管理,數字圖書館科學。

總起來說,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數字化、計算機與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衛星與無線電技術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在本世紀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對於不同的行業不同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範圍也不同,例如在企業管理中對大量各種各樣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及時控制、合理管理,所以國內外較大型企業都使用由專業人員根據系統工程理論編制的管理軟件。這樣才能把人、財、物科學管理,實現預定的目標,達到最佳經濟效果。近幾年國際互聯網的出現,電子商務、網絡經濟、等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包含的內容就更廣泛了。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對信息產業統壹行業標準,視"信息"為壹種"產品",他們將信息業分為四個行業:出版業、電影和錄音業、廣播電視和通信行業、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行業。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使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不僅使教育教學的規模發生變化,而且使教育本身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前的傳統教學,只註意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教師課上壹只粉筆,學生課下看書寫作業。教師和學生對外界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利用、信息交流、各種技能的提高及創新精神的培養都受到很大限制。而現在由於計算機、多媒體、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學習各種知識,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所創造的學習環境,不光是學習到了壹定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方法,使學習能力得到訓練,創造性思維得以發揮;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壹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收到傳統教學方式下難以得到的效果;學生可以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進行個別化學習,通過計算機網絡特別是Internet網,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與學習夥伴進行討論和研究性學習,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請教著名的專家學者;學校能夠通過通信和網絡系統,進行遠程學習。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教育規模擴大,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求學者的學習需要得到滿足,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能更快地被人類***享。

為了培養新壹代具有高科技才能的、能適應新形式下的經濟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材,教委制定規劃,加快開設中小學信息技術必修課的步伐,在5-10年內實現"校校通"工程,使全國90%以上獨立建制的中小學都能上網,提高所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使全體教師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實施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繼續教育。

信息技術課程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具體來說,首先要註重信息技術的基礎教學,包含計算機使用和基本的文字、圖象、聲音、數據的處理,利用任務驅動這壹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建立人機關系,能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能獨立地完成基本信息處理能力。要求學生達到能利用字處理軟件寫文章、排版;利用電子表格或數據庫對簡單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利用圖形工具進行制圖、圖象優化,能制作適合學生特征的科普網頁,並發布到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網站上去,能通過網絡知識,上網收集有益的社會知識。對高中生能通過語言編程,為今後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礎。同時應鍛煉學生會收集、分析社會上的大量信息,如城市交通情況、要道路口車流量等,能利用現代經濟手段,如上網、IC卡,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能利用E-mail、呼機手機電話和他人交流信息,了解股市行情等。還要培養學生學會集體協作完成預定的課題任務,能適應今後社會大分工下的新的工作關系。總之,給學生創造壹個輕松活潑、開放實用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同時要告訴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也有不健康的成分,不要沈溺在網絡中,閱讀不健康的內容,應該正確認識與技術相關的倫理、文化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總之,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用信息為生產、生活服務,為提高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

在高科技時代,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指標是信息技術。為培養21世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學們要學好《信息技術》課程,掌握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應用等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21世紀的挑戰,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