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鄉音未改鬢毛“?”

鄉音未改鬢毛“?”

分類: 文化/藝術 >> 文學 >> 小說

問題描述:

我在公車上見過壹種版本是“摧”

在書上看到的是“衰”

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

如果都不是 那是那個字?

解析:

看看下面的文章:

《回鄉偶書》疑點之我見

――――與網上朋友***探討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改鬢毛cui。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上面這首詩,讀者壹看便知道是唐朝詩人賀之章《回鄉偶書二首》之壹的詩句。這是壹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絕詩。凡少年離家流異他鄉,經歷人間滄桑後再返故土的遊子,無不對這首詩充滿深刻的理解和體會。然而,我案頭上放著幾種收有這首詩的有關書籍,對此詩第二句有三種情況。第壹種是徐洪火著的《詩詞律曲常識》,其文字為“鄉音未改鬢毛摧”(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P18頁)。第二種是奠中選編、秀龍、陸渾註析的《唐宋絕句選註析》,其文字為“鄉音未改鬢毛衰”(198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P26頁)。第三種是陳誌明供稿的《唐詩鑒賞詞典》,其文字為“鄉音無改鬢毛衰” (1987年,上海辭書出版社,P52頁)。這壹句話,不同的文字就有兩處,即第三字“未”與“無”、第七字“摧”與“衰”。上述諸書的作者在引用此詩時,壹定都有此詩的出處。但是誰是正確的呢?這個疑問在我心頭壹直不得其解。早在10多年前,我就曾此問題寫過壹篇文章,但因本人不是權威人士,手中也無古書籍可查,只能憑我僅有的壹點詩詞曲律的常識提出膚淺之見,遺憾的是終究沒人對此有過答復或澄清。為此,本人再次借論壇這個寶地,從詩詞曲律的平仄和文字的含意這兩個方面,就兩處不同的文字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向網上朋友們討教。

壹、第三字是“未”還是“無”字?

首先,賀之章《回鄉偶書二首》之壹,是壹首仄式首句入韻的七言近體詩,第二句的平仄順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即按照近體詩的原則,第三字應用仄聲,但也可用平聲代替。在詩韻中,“無”字屬於上平聲部的“虞”韻部,“未”字屬於去聲部的“未”韻部(見徐洪火著的《詩詞律曲常識》附表,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P112、119頁)。如果用“無”字,第二句的平仄就為“平平平仄仄平平”,而用”未“字,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可見,用“無”字雖無錯,但“未”字更符合近體詩的規定,何況唐朝的詩人在用字上是很講究的。因此,筆者認為是“未”字是“無”字。

其二,“無”字和“未”字從含意上講都作沒有講,但用在詩裏面可存在著程度上的區別。“鄉音無改”是指鄉音壹點沒改變,而“鄉音未改”卻包含了兩層意思。壹是指鄉音壹點沒改未變,二是指鄉音未完全改變。賀之章是中年離家,經歷五十余載人間滄桑後再告老還鄉,重返故裏。整整壹生中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客居他鄉,鄉音不可沒壹點改變。但因畢竟是中年離家,鄉音已刻入骨髓,並時常在夢中又不可能完全忘掉。因此,“鄉音未改”是符合作者本人實際的。

二、第七字是“摧”還是“衰”字?

首先,我們看壹下現代漢語的音韻和古代詩詞曲律的區別。

現代新編韻轍中,“摧”與“衰”因同音,都可歸入“灰堆”韻。但古時候人們的發音和現在是有區別的。在王力先生整理的《詩韻常用字表》中,“摧”與“衰”字雖都屬於上平聲,但“衰”字屬於“支”韻部,而“摧”字才屬於與“回、來”同韻部的“灰”韻部(見徐洪火著的《詩詞律曲常識》附表,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P111、112頁)。因此,筆者認為是“摧”字而不是“衰”字。

其次,“衰”字本來的註解為“等衰,等差、等弟”。《唐宋絕句選註析》對“衰”的註解為“花白”,這種註解雖然是根據整句話的意義而註,並非“衰”字本意。《唐詩鑒賞詞典》將“鬢毛衰”三字註解為“疏落”之意,也與“衰”字本意不相符。賀之章在返鄉時八十有六,,其鬢毛“疏落”是符合他實際情況的,而“摧”字在古文中解釋為折斷、毀壞,此意可引伸為脫落。因此,筆者認為詩的作者用的是“摧”字而不是“衰”字。

通過上面對兩處不同點的分析,筆者認為,賀之章《回鄉偶書二首》之壹的第二句,正確的文字是“鄉音未改鬢毛摧”,即徐洪火先生的引用是正確的。以上愚見不知各位網友及詩詞愛好者是否同意,願能起拋磚引玉的效果,還其原詩廬山真面目,使之流傳中不再出現多種文字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