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
2、金文
比甲骨文出現稍晚,也叫鐘鼎文。在商周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是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3、石鼓文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記述秦皇遊獵之事,也稱“獵碣”。
字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壹般稱為“大篆”,石鼓刻於秦前還是秦後,考古界無定論。郭沫若鑒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
4、大小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益所創。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壹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壹種通行書體。
5、隸書
又稱“佐書”、“吏書”。字體名。形體扁平方折,便於書寫。始於秦代,通用於漢魏。漢代時期,隸書逐漸成熟,並且占據了主要地位,如《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等風格各異的傑作,至今仍是學習隸書的最好範本。
6、楷書
楷書是現今使用的字體,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楷書,字體名,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書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7、草書
草書又稱“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體、凡寫法潦草者都稱為草書;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正如李誌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8、行書
行書,是壹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