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是內部融資。
就各種融資方式而言,內部融資不需要實際對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同時,由於資金來自企業內部,不存在融資成本,因此內部融資的成本遠低於外部融資。因此是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
⑵融資時,不僅要考慮會計成本,還要考慮機會成本。
與債權融資相比,股權融資由於風險大、資金成本高,似乎成本較高,同時還需要承擔壹定的發行費用。但企業融資成本不僅包括會計成本,還包括機會成本。與會計成本相比,機會成本是企業決策行為的主要依據。
⑶夯實管理基礎,誠實守信經營。
做小生意是必然的,做生意壹定要誠實守信。所有投資人最看重融資企業的質量,沒有人願意和不值得信任的企業打交道。因此,企業必須規範企業管理,完善體制機制,制定發展戰略,不斷提升企業形象。
(4)撰寫商業計劃書,進行可行性研究。
使用資金是有成本的,提供資金是有風險的。因此,企業在融資前,必須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制定企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商業計劃書,必要時聘請專家進行專項規劃。
5.千方百計降低融資成本。
①提升企業信用等級,爭取更低的貸款利率;
②合理安排短、中、長期貸款的比例;
(3)積極爭取開辦銀行的票據業務,大量使用票據融資方式,可以節約財務費用,降低融資成本;
(4)企業向銀行貸款時,應首先選擇最高額抵押貸款方式,這種方式具有降低資金成本的優勢;
⑤綜合比較各種因素,合理選擇融資方式。
[6]積極防範融資風險。
國內融資市場有兩種騙局。壹種是以國際資金為背景的融資騙局,主要融資方式有合資、合作、“過橋”等。另壹種是以國內資金為主要背景的融資騙局,主要包括銀行保函、直接存款(大額存單抵押貸款)、證券抵押貸款、銀行(商業)承兌匯票等融資方式。
主要表現為資產評估費、商業計劃書撰寫費、公關費、保證金等。
壹.資本和資源
作為壹個非常常用的漢字,最早的漢字“子”出現在中國古代經典《易經·行》中,“懷子”指的是財產;《戰國策·秦策我》還包括“我出錢,去秦而歸”,也指錢;《說文解字》對這個詞的解釋是:資,貨也。
商品經濟引領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由“資本”二字組成的現代漢語詞匯是社會生活和市場運作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如:
資產、資本、資金、資產、關稅、工資、川資;
數據、資料、材料、資金、資本、獨資和外資;
資格、資歷、資歷、資歷、資金實力、信譽和信息;
集資、合資、投資、出資、引資、墊資、驗資;
人才、誌向、資深經驗、資金、參考、管理為鏡;
漢語詞典對“資本”也有豐富的解釋,主要包括:財產、金錢;供給,幫助;智力;經歷和經驗;等壹下。
在經濟和商業活動中,資本也是壹個很常見的詞。在字典裏,“資本”的定義是“經營工商業的資本”或“依靠利潤”。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壹種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壹個特定的政治經濟範疇,反映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資本不完全是壹個物質存量的概念。在21世紀的今天,當我們研究各種經濟行為和商業活動時,“資本”已經泛指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壹切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
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商業策劃的時候,在理解“資本”和“資本”這兩個概念的時候,絕對不能簡單的指“資本貨幣”或者“資產財富”。而是要從更高、更廣的商業視角去認識和理解“資本”的豐富含義,從而發現更多的價值機會,獲得更多的商業可能性,並通過有效的商業策劃,將其轉化和進化為現實的可行性。
在所有涉及“資本”的詞語中,我們選擇“資源”壹詞作為商業策劃分支——“項目與財務投資策劃”的基本概念,以呼應和貫穿商業策劃的系統原理,方便學習者理解和提升認知。
資源是壹個人、壹個組織(企業)、壹個地區、壹個國家的物力、財力、人力的總稱。壹般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前者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和礦藏,後者包括人力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和通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財富之源壹般指自然財力。”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資源的定義是:“所謂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是指在壹定時期和地點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
以上兩種定義僅限於對自然資源的解釋,現代商品社會的資源意識明顯狹隘。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的兩個原始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事實上,當勞動和自然在壹起時,它就是壹切財富的源泉。大自然為勞動提供物質,勞動把物質變成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第2版6月1995)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定義不僅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而且將人的因素(包括勞動和技術)視為另壹種不可或缺的財富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和構成不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和技術因素,以及人力資源、人才和智力(信息和知識)。相應地,所謂資源是指壹切可以被人類開發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它們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壹種能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自然存在或財富。換句話說,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可以用來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壹種客觀存在形式,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人際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等。
《經濟學解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壹版)將“資源”壹詞定義為“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投入品”,很好地體現了“資源”壹詞的經濟學內涵。本質上,資源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根據常用的分類方法,資源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
從經濟學和商業計劃的立場來看,盈利所需的“資源”的定義也包含了“融資”的內涵。
因此,本書將“融資”概念中的“資本”定義為“資源”。
人類為了生存,必須依賴大自然賦予的空氣、陽光和水,以及人類創造的食物、衣服和工具。這些都是人類的生存資源,無需證明的公理是:
任何個人或組織要想獲得利益,都必須先擁有並投入資源,就像原始人必須先經營並制造狩獵動物的工具,就像新成立的公司必須先思考規劃和租房購買設備,然後通過勞動增加資源的價值,差額就是利潤。
沒有人不需要資源,也沒有人天生就能擁有所有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