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哪個漢字的守護者?”最近,我的不少同學親友都在在朋友圈或是空間裏曬出了自己的新身份:漢字守護者。
這項活動其實是由人民日報客戶端和網易有道詞典***同推出的壹款小遊戲,輸入自己的名字,就能守護壹個漢字,其中不少屬於瀕危漢字。
但是當不少人都在樂此不疲的守護瀕危漢字的同時,也有人質疑為什麽要守護那些生僻字, “反正平時也用不到,只要記得常用字不就好了嗎?”
真的是這樣嗎?
漢字總數將近十萬,而日常所用漢字僅僅只有幾千,按照那些人的說法,我們是不是只要記得這幾千個常用字就足夠了呢?
漢字乃是中華之文脈,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基因密碼。 漢字裏墨香溫存的壹筆壹劃,都是我們中國文化世代傳承的表達。 區區數千個常用漢字是根本道不盡我們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的盛衰榮辱的。
但是漢字的生存現況堪憂,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對於文字的接觸變得越來越間接:看得多,寫得少,很多人變成了“鍵盤俠”,以至於常常提筆忘字,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手書漢字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打字才更為快捷方便。
壹方面,許許多多的國人仍然沒有認識到保護漢字的重要性,另壹方面,外國人也企圖挖走我們的文化根基。早在1983年韓國人就企圖用漢字申遺,韓國專家甚至信口開河炎帝是韓國人,中國人的祖先就是韓國人。
為什麽韓國人會覬覦我們的漢字?那是因為那壹個個方塊字的背後有著相當輝煌的歷史文化。
因此我們保護漢字,並不單純是為了保護那壹個個方塊字, 其實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是為了保護那壹段深遠的歷史,是為了彰顯中華文化的精神。
漢字傳說起源於倉頡,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這是壹段多麽漫長,多麽驚心動魄的演變過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珍惜嗎?
誠然,文化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由於時代環境的變化,有些文字因為不常用而變得生僻,可這些文字難道就不需要守護了?當然需要,但是守護它們不意味著要再度啟用它們,保護漢字不意味著復古,而是需要我們深入了解漢字背後的淵源,了解它背後的歷史文化。
舉個例子來說,我守護的漢字是“婳”(hua,第四聲),這是壹個2000多年前的漢字,起初我也不認識它,不知道它的含義,於是我就上百度去查了它的意義,這才知道婳的意思是閑靜美好,《壹剪梅》中有“楚水之畔,伊人姽婳”之語。
本來陌生的漢字通過壹番查找,也變得親切起來,由生到熟的探索過程也其樂無窮。試想想,如果更多的人都願意花上壹點時間去認識壹個古老的漢字,我們又何愁漢字會失去傳承下去的動力呢?
如同壹個風塵仆仆的旅人,漢字,他經歷了數千年的雨雪,坎坷,才步履蹣跚地走到我們的身邊。 他向世界傳播著我們璀璨的文明,訴說著我們悠久的歷史,小小的漢字身上承載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自信。
炎黃子孫不是壹個輕飄飄的字眼,它更意味著壹份沈甸甸的責任。只有守護好漢字,中華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咱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才有更為堅固的支撐點!
作為炎黃子孫,倘若連自己的文字都不盡力守護,那有何顏面去面對中華的祖先,又有何顏面向世界宣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既然生為炎黃,就要世世代代守護好自己的文化根本,將中華文脈壹代又壹代的傳承下去, 請以炎黃之名,守護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