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正”的典故出於《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堊指白色粘土,斤指斧頭,斫即砍。)
文中說有個楚國人把鼻尖上粘了壹層薄薄的白泥,請木匠給他擦掉。木匠為顯示壹下自己的本領,揮動斧子壹下就把白泥砍掉了,絲毫沒有傷著鼻子。後來,文人學士就以此引伸到修改文章,稱之為“斧正”。
這個典故很有意思,它告誡人們,不僅寫文章的人要謙虛,在修改別人的文章時,也必須認真負責,持慎重態度,不要隨便亂砍,當心把人家的鼻子和泥土壹起砍掉,使人面目全非。
這是文人之間交流,使用頻率很高的壹個詞,當然是謙辭了,要不怎麽說文人“酸”呢。文人最要緊就是自恃清高,讓人尊重,當然首先的是要先尊重別人。這個詞在舊時代的文人間交流的函件中經常可以見到。
這個寓言故事隨後還有壹小段,說後來壹個國家的國君(宋元君)聽了這事很稀罕,閑極無聊想找點刺激,便也在鼻子上弄點石灰,也讓這個匠石來“運斤成風”。匠石回答說,“我過去是會這個絕活的,但現在玩不成了,因為與我配合的那個郢人已經去世了。”看到這裏,不禁莞爾。我們知道不是因為那個郢人去世了,而是因為這個拿斧子的匠石不敢在國君的鼻子上幹這個了絕活,否則他就是活膩了。
成語“運斤如風”就是這麽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