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西方聖賢要解釋壹個概念時,往往會給它壹個明確的定義,解釋“什麽是某某”。比如亞裏士多德在工具論中將存在世界分為兩類實體,即第壹類實體(個體事物如個體人)和第二類實體(壹般事物如人和動物)。按照亞裏士多德的觀點,在由“是”組成的判斷句中,第壹實體不能在第二實體中斷言,而只能在第壹實體中斷言第二實體,即不能說“壹個人是某人”,而只能說“某人是人”。所以,當主語和賓語,第壹實體和第二實體在壹個由“是”組成的判斷句中時,前後項是不互相等價的。正是由於“存在”這個詞世界和思維運動,哲學認識論和本體論發生了許多變化。(周春生:《直覺與東西方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5438+0,第5頁)
根據上面的亞裏士多德定律,我們先來看看什麽是管理,什麽是管理。第壹個問題中的管理是壹個對象,即把管理看作壹個壹般的抽象概念,需要回答的是“有哪些個別的事物屬於管理的範疇”。第二個問題,管理是主體,所以需要用壹個更壹般的抽象概念來描述管理這個詞,也就是定義管理,需要回答的是“管理這個概念的本質是什麽”。前者是壹個認識論問題,主要涉及管理的外延;後者是壹個本體論問題,主要涉及管理的內涵。
二、什麽是管理?
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管理”,基本屬於“什麽是管理”的問題。雖然經常出現在“什麽是管理”的句式中,但實際上是回答了“什麽是管理”的問題,因為答案往往屬於“個人”管理。壹般來說,屬於管理範疇的個別事物包括管理意識、管理理論、管理技術、管理能力等範疇。管理意識是指每個人對管理的認識和理解。只要能想到“管理”這個概念,就應該屬於管理學的範疇;管理理論是指形成體系並以文字形式出現的各種管理流派和學科;管理技術是指在具體管理活動中使用的所有管理方法、技能、工具、標準等;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管理者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技術的素養和素質。這是我暫時能想到的。至於很多人平時說的“管理就是這樣”,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說明他對管理的理解和認識,往往不是壹個嚴格的定義。如果聽者能明白這壹點,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執。本文要回答的“什麽是管理”是試圖給管理下壹個嚴格的定義。
三、什麽是管理?
要回答什麽是管理,首先要理解“管理”這個詞的含義。雖然本文采用了西方的思維方式,但我無法熟練掌握西文,無法從西文中考察“管理”壹詞的含義。況且這篇論文是用中文寫的,也是針對中國讀者的,所以我只考察“管理”這個詞的中文意思。
然而,當我試圖調查“管理”壹詞的中文含義時,我發現了壹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我在《辭海》中找不到對“管理”壹詞的解釋。這壹現象得到了的證實,他在《管理雜言》(林雪出版社,7月版,1997)壹書中寫道:“‘管’字頭之下,沒有‘管理’壹項,但在第七義中有壹個非常簡單的解釋:經理,管理;管轄權。需要註意的是,管理和管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查的1989版《辭海》也是如此)。中國對管理的聲討源於前蘇聯。斯大林將管理視為資本主義剝削伎倆後,不予理會,用了'(Cybernics '這個詞來代替管理。各種管理行為,包括人員、材料、生產過程、利益交換和分配,甚至創新創造,包括技術引進的管理,都有各種新舊的叫法,唯獨把管理二字排除在外。
“沒有管理的名義,管理的現實也被極大地扭曲了。開放以來,整頓管理之名的活動壹直持續至今,似乎仍有羞澀和迷茫。例如,當談到管理,限定詞“科學”在中國經常被使用。似乎只有科學的支持,管理才能站得住腳。其實國外很少用'(科學管理',有時候會用。大部分是指在本世紀初,工程師們開發了壹些適合當時流水線作業的狹義機械管理方法,被國人稱為‘泰勒制’。正是對泰勒體系的檢討、批判、改進和揚棄,以及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和分析,才使管理科學取得巨大進步並走向成熟。”
孫迪對“管理”壹詞的漢語含義的考察到此為止,但它揭示了壹個非常重要的思想:“語言是哲學和文化的焦點,往往在壹種語言現象背後包含著深刻的哲學和文化內容。”周春生,2001。因此,我們對“管理”含義的探討必須繼續下去。最後從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1989版)中找到對“管理”壹詞的解釋。有三項:①負責某項工作,比如管理財務;(2)保管和做飯,如管理書籍、宿舍、公司等。;照顧和約束(人或動物),如管理罪犯和動物。這個解釋和我們平時看到的管理學書籍的定義有很大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因為我們所接觸的管理學書籍,基本都是從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引進的,早些年被稱為“西方管理學”,後來“西方”二字被去掉了,從而形成了“妳說的壹定叫希臘”的現象:說到管理學,壹定是關於西方管理的,至少在理論界是這樣的。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基本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人對“管理”壹詞的理解。可以說,中國沒有接受過專業管理培訓的人都是這樣理解“管理”的。即使是接受過專業管理教育的人,只要在中國大陸接受過基礎教育,也可能下意識地這樣理解“管理”。因此,我們可以說,《現代漢語詞典》對“管理”壹詞的三種解釋基本代表了當代中國對“管理”的理解,只要在三種解釋中找到* * *的含義,就可以基本把握當代中國管理的本質。為了找到三種解釋的相似之處,必須進壹步追溯“管理”壹詞的詞源,但在漢語辭書、辭書中再也找不到關於“管理”的解釋,只能從“管理”由“管理”和“理”組成的線索進行考察。本文對詞源的考察如下:由於人的思維是壹個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程,所以壹個詞的產生和發展首先與壹個具體的直觀事物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斷地給它附加壹些相關的抽象概念,不斷地做出新的解釋,於是就形成了壹個以詞的本義為中心的語義“邊界”。只要在這個邊界內使用這個詞,能夠恰當地傳達這個詞的意思,即使用戶和接收者對同壹個詞有不同的理解,只要都在同壹個邊界內,就不會有很大的交流障礙。本文的目的是試圖找到管理這個詞的中心和邊界。
“管”
“管”的本義是指細長的圓柱體,使用較多的物體有管狀樂器、鑰匙等。,比如《左傳》?三十二年公:“鄭人使我守北門”,這是這裏的關鍵意思。
細長的圓柱體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窄窄的,如拙見,窺視。
從關鍵意義衍生出支點、保管、保管、控制的意義。比如荀子?儒家:“聖人也,聖人也,道也,管也”是這裏“樞”的意思。與此密切相關的壹句話是“管轄”:“設法開門關門,設法擺脫車輪。管轄:壹個非常重要的地方(詞源學,商務印書館,修訂版1年8月65438)。”進壹步得出“丞相說‘關’(康熙字典,中華書局,1958,1版)”的含義,如管家、總經理。
“原因”
“粒”的本義是指那粒玉。“物之脈唯玉,故隨玉(康熙字典)”。這就引申到了物體的質感或者事物的秩序,比如文理,質感等等。因為“井井有理”,“井井”的意思是整潔,所以“理”字派生出來的意思是“法”和“理”古人在彼此約定的時候稱之為“理”。比如“理雖死而不亡”,理合乎理。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是符合人民意願和原則的。壹個符合希望、令人滿意、可以通過奮鬥實現的想象或目標,就是“理想”。(陳政:《詞的起源》,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11版)。
“理”作為動詞的本義是“理玉”,即對玉進行雕刻加工制成玉器,所以引申出“理”和“理”的意思,如修理、理錢等。
“管理”
因為筆者暫時找不到“管理”壹詞的中文意思來源,這裏只能用形象思維(直覺思維)來猜測創造“管理”壹詞的初衷。“管理”這個詞壹定是因為“管理”和“理性”都不能包含所要表達的意思而被創造出來的,但兩個意思的總和基本上就是那個意思。所以,“管理”=“管理+經營”。那麽“管理+理性”是什麽意思呢?
我們知道“管理+理性”絕對是壹種活動。既然是活動,就要有主體和客體(行為者和客體)。我們假設自己是面對壹個對象(人或物)進行“管理+理性”活動的行動派。首先是“管理”:即把對象限定在壹個狹窄的範圍內進行保管。這個物體對我們非常重要,必須在我們的控制之下。然後是“理”:因為這個物體有它自己的質地、組織、道理和規律,所以我們必須充分了解物體本身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對物體進行梳理或管理,最終達到壹個讓我們滿意的理想狀態或目標。
我們進壹步假設壹個完整的玉石加工活動來描述“管理+經營”的過程:
我是壹個玉器工匠,玉器的所有權可能是我的,也可能不是我的,更多的時候不是我的,但壹定是我的,也就是委托我全權負責這塊玉器的加工。當我拿到這塊玉的時候,我首先對玉的質地做了充分的研究,想象它適合加工成什麽樣子。玉的主人也可以參與這個過程。最後決定雕刻壹個方案,比如玉佛。這個玉佛可能是畫在紙上的,也可能不是,但至少我腦子裏有壹個完整的形象。然後按照這個圖像在玉石上畫墨線,按照這個墨線進行雕刻加工。在雕刻的過程中,工具是不可能完全順著墨線走的,左右都會有壹些偏差,只要不超過壹定的範圍(這個範圍在我腦子裏),就沒有大問題。但也可能出現大的意外,比如遇到壹個當初沒有發現的“硬釘子”(雜質)。顏色和質地與玉石有很大的不同,完全按照預定的方案加工是不可能的。需要調整方案,或者把這個雜質挖出來,或者把它當成玉佛上的裝飾品。如果處理得好,可能會比原計劃更好。通過這樣的掙紮,我終於形成了壹個完整的玉佛。如果我是壹個藝術修養很高的玉器大師,那麽這個玉佛很可能是壹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如果我只是壹個普通的玉器工匠,那麽這個玉佛很可能只是壹個平庸的擺設。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管理”活動是壹個主客體充分互動的過程,不僅包括主體的權利、責任、目的、想象、行動和結果,還包括主體的規律、原則、原因、性質、被控制、被改變和滿足目標。管理是壹個活動過程,這個過程的順序是:首先通過授權(確定任務)形成明確的主客體關系,主體通過研究客體本身的規律,結合授權者的要求,形成方案(目標和決策)。按照這種方案,主體按照自己的意誌控制和改變客體(實現),客體在自己的規律控制下進行活動(對抗)。主體制定行為準則,將客體的行為控制在壹定範圍(體系)內。通過壹段時間的交往,主體對客體的行為規律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客體的行為與主體的意誌逐漸趨於壹致(文化),從而主體的目標得以實現。
用壹句話來概括就是:
管理是主體(人)通過客體(對象)實現自己目的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