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民主要靠結繩記錄,後來逐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文作為書寫材料。後來,人們發現了竹木碎片和絲綢,並用作書寫材料。但是因為絲綢太貴,竹片太重,所以發明了紙。
據考證,紙的制作始於西漢,魏晉南北朝時廣為流傳。由於人們廣泛使用,造紙術得到了進壹步的改進。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種類很多,有竹簾紙、藤條紙、魚卵紙等...蔡倫造紙原料廣泛。用爛魚網做的紙叫網紙,用破布做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壹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造紙,壹直想做壹張特別理想的白紙,供師傅作畫作曲。但是經過多次實驗,都無法實現。有壹次,他偶然看到壹些檀香樹躺在山裏的山澗旁,被水腐蝕了很久,已經腐爛變白了。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成功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用樹皮做宣紙在唐代已經很流行了。)
在唐代染制的上壹代黃紙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光澤、美觀等優點,被稱為硬黃紙。五代造紙業繼續發展。漳州的誠信堂紙壹直被認為是最好的紙,直到北宋。明清時期,造紙業蓬勃發展,不斷創新。各類文具再度流行,白紙、雅紙在質地上備受推崇,色彩以明麗恬靜為主,如康乾時期的粉彩紙、印染紙等。到了清朝,紙的生產已經達到了完美的水平。造紙的過程)
壹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和造紙。制漿是用機械法、化學法或兩者結合的方法將植物纖維原料解離成天然漿或漂白漿。造紙就是將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通過各種工藝組合成滿足各種要求的薄片。
造紙廠壹般需要儲存足夠4 ~ 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儲存過程中自然發酵,有利於制漿,保證造紙廠的連續生產。將蘆葦、麥草、木材等原料在備料工段切成碎(用於生產化學漿)或木片(用於生產磨木漿),然後將小塊原料放入蒸煮器中,加入化學液,用蒸汽蒸煮,使原料成漿,或將木片送至木廠磨漿,也可經過壹定程度的蒸煮後磨漿。然後用大量清水沖洗紙漿,通過篩選和凈化去除紙漿中的粗屑、節子、石頭和沙子。根據紙種要求,用漂白劑將紙漿漂白到要求的白度,然後用打漿設備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各種輔料,如填料、施膠劑、施膠劑等,再進行提純和篩選。最後將紙漿送入造紙機,在網部過濾水分,壓榨脫水,在幹燥機中幹燥,壓光卷取,然後分切、復卷或分切,生產卷紙和平紙。如果生產是生產塗布印刷紙,需要中間烘幹或者生產成卷紙再塗布。
除上述基本工序外,還包括壹些輔助工序,如蒸煮液的配制、漂白液的配制、膠料的熬制、蒸煮廢液和廢氣中化學物質和熱能的回收等。
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之壹,與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書寫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載體,結束了先民在石壁、獸骨、竹簡、帛上書寫的歷史。同時,紙也是文房四寶之壹。
古籍中有壹種說法是東漢蔡倫造紙術,至今仍有爭議。從目前出土的文物和資料來看,西漢時期的墓葬中已經出土了古紙。當時的紙是動植物纖維的混合物,這些纖維邊角料再加工制成紙。自東漢以來,造紙技術得到了改進,人們只用植物纖維就能制造出薄紙。
由此可以推斷,蔡倫對東漢造紙術的改進功不可沒。他發明了用樹皮、麻、破布、漁網等材料造紙的技術,並將紙呈獻給皇帝。因此,人們也稱這種紙為“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筆、墨、硯的發展。造紙術傳到東南亞、歐洲和阿拉伯國家,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
1986年間,學者們對古代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地圖、陜西Xi安和甘肅居延出土的西漢麻紙是否屬於紙進行了爭論。這種紙因其厚薄不均,纖維分布不均勻而被稱為麻紙。漢至唐近千年來,麻紙壹直是中國書寫繪畫的主要紙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的豐富,造紙的原料也逐漸增多。魏晉以後,人們開始用藤皮(稻草、麥稭)、桔皮、桑皮、麻竹、蕁麻等材料造紙。東晉時,麻被用來造紙。用這種材料制成的紙堅韌、潔白、耐水,應該是宣紙的雛形。真正意義上的宣紙,屬於南朝時期安徽歙縣等地生產的壹種銀紙。當時梁武帝的紙上詩是“白如霜雪,方與棋,宣情守記,而不與網漁。”足以說明當時的造紙術水平。
隋唐是造紙術的鼎盛時期。這時紙的品種和樣式基本形成,紙的染色工藝就出現了。到了唐代,出現了壹些著名的紙,如揚州麻紙、青檀皮制宣紙等,還出現了壹些新品種,如鄱陽白、誠信堂紙等。給信紙染上顏色是當時的壹大特色。僅四川就有深紅、粉紅、明黃等10種彩紙。
到了宋代,竹子和竹皮取代了大麻,成為造紙的主要原料。此外,木棉還被用作造紙的原料。隨著印刷業的興起,金代發明的適合印刷書籍的竹紙很受歡迎。此外,紙張的加工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除了精雕細琢,在加工中還加入了蠟、黃柏、膠、明礬、彩、金銀輔料,使紙張更加光滑、平整、美觀。
明清時期,中國造紙工業繼續發展。文具和宣紙的制作技術越來越精湛。在制作過程中,除了上漿、加礬、打蠟、染色、印花、沙礫拋光、灑金銀外,人們還采用豆板、拱花的印刷方法,制作出各種精美的文具。到了清代,作為主要書寫材料的宣紙,起源擴大,名稱繁多。除了玉盤紙、羅紋紙、劉基紙、回形針外,還有許多特殊的紙,如南玉縣的布紙、湖南萊陽的棉紙等。到清末,機器造紙技術傳入中國,造紙業進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