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指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秦國的通用文字,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大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大篆是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狹義的大篆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是相對小篆而言的。
《大傳》又稱《文淑》、《蜀傳》、《舒舒》、《史書》。太史栓在周宣王時寫了十五篇《大篆》,因是栓所寫,故稱“栓文”。《文淑》是以古文為基礎的,是在古文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所以和古文有相同也有不同。今天,他的著作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彜器中。其中,周宣王的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代宰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壹中國。其疆域遼闊,國事眾多,文書日益繁多,難以適用原文。另外,原來的秦、楚、齊、燕、趙、魏、漢七國,書籍不同,寫法不同,也急需統壹。創新文風是大臣們的命令。於是乎,宰相李斯寫了倉頡,中車府命趙高寫了歷法,太師命胡無經寫了壹部學問書,都被改簡了。小篆,又稱玉瑾篆,因其書寫的意義而得名。
與大篆相比,小篆的體筆有所簡化,但字數在增加,這是時代的要求。古文字向大篆、大篆向小篆的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中國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