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嫁作商人妾,或送入煙花柳巷
說到揚州美女,著名的揚州“瘦馬”不能不提。揚州人至今還在口頭流傳的壹句俗語“娶馬馬”,意即娶老婆,這個馬,便是從瘦馬壹詞演化而來。
揚州在古代是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鹽商當年可謂是富甲壹方,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從明朝開始,在揚州壹帶,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
訓、預備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輕女子,而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因此被稱為“揚州瘦馬”。揚州城裏和周邊農村那些衣食無著的貧寒人家,不得不賣掉
自己生養的本來就瘦弱的女兒,去充當瘦馬,來度過那些窘困無助的日子。
“瘦馬”被人伢子買到揚州,經過數年培訓,首先讓她們學會應對,舉止端莊或儀態裊娜,然後再教她們學習書法繪畫琴棋歌舞。清人章大來在《後甲集》中解釋:揚州人多買貧家小女子,教以筆劄歌舞長即賣為人婢妾,多至千金,名曰“瘦馬”。
挑選瘦馬有著壹套極為嚴格的鑒定程序,而其中最為客商看重的就是對於瘦馬的小腳的評判。鑒定這“三寸金蓮”也有著壹套極詳細的辦法,並且人們還為此制定出了“瘦、小、尖、彎、香、軟、正”等七條標準。
清代揚州有專門圍繞“瘦馬”產業鏈生存的生意人。他們從購買到培養再到尋找買主,以至於給瘦馬跟買主舉行婚禮,提供壹條龍服務。歷史記載,從揚州買
的“瘦馬”,由於受到正規教育,修得滿身技藝,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溫良恭儉讓壹樣不缺,在主人家中很少惹其他妻妾們生氣,也不爭風吃醋,很是讓男子們
放心。有的竟然感覺到揚州“瘦馬”的好處,壹而再再而三地去揚州購買。在當時,養瘦馬並不是壹件見不得人的事,由於瘦馬有利可圖,壹些商賈人家也豢養年紀
尚少的女子,倘或遇到慷慨的買主,壹賺千金自然是常有的事。
被稱為“瘦馬”的美女們或是隨著他們的買主去了揚州以外的廣闊天地,抑或是守在故土找戶合適的人家嫁了。但並不是所有的“瘦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
之家。最後,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馬”不得不被送入煙花柳巷。在秦淮河畔,“揚幫”歌妓大多是“瘦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貴公子納為小妾的
“瘦馬”,也並不見得從此就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有人說,揚州瘦馬,就是壹本揚州美女的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