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敬:壹致。康熙皇帝認為,君子修德在於懂得尊重。知敬,就是敬天、敬地、敬人、敬己,要有敬畏之心。康熙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如何約束自己?作為皇帝,“尊”是對自己的約束。敬天,康熙皇帝說:“我從小就上桿子,拜壇廟拜佛,壹定要真誠恭敬。”(康熙《庭院訓》)也說:“往年因旱,我在宮中設壇祈福,跪三日三夜。第四天去天壇祈福,油雲突然像紙條壹樣下起了雨...我說我是真心實意地感受到了,所以可以邀請田健。”我這裏說的不是迷信,而是對天的敬畏。我們必須敬畏腳下的土地。尊重別人就是善良。《大學》曰:“為君止於仁。”康熙帝的仁慈來自於他的心與自己的心的對比,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康熙帝自重,說:“少吃少喝,小心生活。”這是關於尊重妳的身體和妳自己。要尊重自己,就要從小事做起:“凡凡人,都要修身養性,治理過去的本性。當我們在六月的炎熱中,我們不需要扇風或摘下我們的皇冠。這都是因為我們平日裏沒有自我放縱。”(康熙《庭院訓》)敬,不要時斷時續,而要“始終如壹”。總之,康熙皇帝認為“敬”就是“義”。他說:“錯過了尊重,就錯過了義;永遠尊重,永遠正確;凡事敬,凡事對。君子無所不在,不敬也,所以無所不在,不義也。”(康熙《庭院格言》)
(2)知識與勤奮:壹致。勤奮是指勤奮,而不是懶惰。康熙皇帝8歲繼位,69歲去世。他壹生勤奮,壹生勤奮,以勞動為福,以逃避為禍。他的勤奮包括勤儉節約。他說:“祖上傳家法,勤儉樸素為風。”(康熙《庭訓格言》)他認為,壹個人貧窮和富有的重要因素不是命運,而是勤奮:“唯有耐心不勤奮。”(康熙《庭院訓》)所以,大家要樂於讀書,但要努力讀書。康熙皇帝的壹生是艱辛的壹生。以他的勤奮為例。50多年來,他從未懈怠,對政府始終百依百順。他每天至少寫1000字。他說:“那些擅長書法的人,雖然他們有更多的本能,但他們大多依靠勤奮的學習。我從小就擅長讀書,今年老了。雖然趕時間,但壹天也要馬不停蹄地寫幾行,所以還是沒有被拋棄。勤於學習壹件事的人,會增加技能;荒廢了,就荒廢了。”(康熙《庭院訓》)怎麽讀?他借用朱的話:“要有秩序有規律,要有恒心。”所以康熙帝對君子提倡“五不敢”——“勤練不敢懶,抑欲不敢縱,儉、奢、驕”(康熙《庭訓》格言)。
(3)仔細了解:始終如壹。謹慎就是謹慎。授爵與判懲兼顧公平與審慎:“賞爵與懲爵是民之政事,公之於眾也是審慎。”(康熙《庭院訓》)康熙皇帝說:“世間萬物,不可偏廢。雖然小如其易,但還是要謹慎處理。謹慎的人尊重妳!沒事做的時候,尊重自己;遇事即尊事,必如始,慎而思之,學而安之。”(康熙《庭院訓》)康熙皇帝也說過:“凡人來事,無論大小,都要審之,審之,才能無後顧之憂。”(康熙《庭院訓》)就是謹小慎微,無怨無悔。不僅在工作上要謹慎,在生活上也要謹慎:“年紀大、壽命長的人,平日都是極其謹慎的。即使在飲食上,我也不敢過度。”(康熙《庭院訓》)總之,康熙帝壹生謹小慎微:“謹小慎微,不誤夜。”(《清聖父實錄》卷275)
⑷知止:壹貫如此。壹個人不僅要知道起起落落,還要知道分;有必要知道如何前進和改變,讓知止滿意。知浮,不可驕;懂得沈,才能不尷尬;相知,不可孤;知分可以不敗;知道進步才能永恒;知變,可以不僵;知足,不可辱;知止,沒事的。康熙皇帝作為壹個國王,特別鼓勵自己退出,並滿足於知止。康熙皇帝說:“天下的衣服,無非是被子,幾千塊錢的衣服,還是不夠。不知鵪鶉衣固否。”食物不夠填腸,但是壹萬塊錢的食物還是覺得不夠。不知道喝瓢蟲的人都是固若金湯,其樂融融!我註意到了這壹點,我總是感到滿意。雖然妳是天子,但妳的衣服不適合妳;它盛產於四海,每天的每壹餐,除了賞賜,從來沒有壹樣的味道。這不是我不情願做的事,而是天性使然。妳看我這麽節儉賢惠,真是* * *鼓舞。”(康熙《庭院訓》)康熙皇帝對知止很滿意,既不題詞,也不自詡。他拒絕了大臣為他立碑的要求,說:“誰立碑都只是壹時之名,不能與千古之史相提並論,此事應罷。“他不準給他封號。康熙二十年(1681),因鎮壓三藩叛亂,大臣要求尊稱。他認為“這個表演沒用”,不被允許。兩年後,臺灣省畫了壹張地圖,大臣們邀請他們受勛。他以為“我不想多麻煩”,兩個不準;大臣再奏請求後,說“不必做”,三不準;同年,喀爾喀蒙古領導人聯名上書,請加名,四不準;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爾丹三征勝利後,請大臣兌現,五不準;後諸侯、官吏等壹同到長春園再求封號,命其此後“再奏”,六不準;康熙四十壹年(1702),康熙帝五十大壽,王公、官民邀他受勛,他“終不允”,七次不允;康熙皇帝華嘉壽辰之際,大臣們稱贊他超越了德越三王和二帝,要他“孝敬”。他回答說:“我不喜歡廢了陳功德,加上妳的榮譽取個虛名,對治道無益。“康熙帝的文學武功和傑出的才能,在中國的帝王中真的是鳳毛麟角。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大臣說八個敬字,從來都是堅決拒絕別人的贊美和恭維。康熙四十壹年(1702),九月二十四日,兩江總督阿山說,當地五谷豐登,是皇帝大恩大德的結果。相反,康熙皇帝給他的答復是:“如果雲全是鴻福皇帝上天的臨在,恩情遠播,那麽長江以北幾個地方,山東幾個地方都被淹了,吃飯的人也多,所以抑非福與天道不合,恩情未播。“康熙帝六十壹年來,為人謙遜傲慢,從不喜歡別人過分奉承和誇獎他。
(5)知與學:壹致。知學即重視讀書學習。康熙帝立誌高遠。他說:聖人壹生只對學習感興趣。“野心的趨勢並不遙遠;想去哪裏,就去哪裏,所向披靡”(康熙《庭訓》)。凡人與俗人,聖賢與聖人的區別?在於讀書學習,具有壹貫性和恒心:“初學者立誌,而妳勇敢勤奮,尤其是妳忠誠執著。”(康熙《庭院訓》)康熙皇帝學習,壹生堅持,從不放下。他讀過《大學》(1753字)、《中庸》(3567字)、《論語》(15876字)、《孟子》(35261字),共計56457字,能背誦120。康熙帝壹生讀書,直到老也不曾放下書本。康熙皇帝是壹個博學的皇帝。
總之,康熙皇帝的這些品質不是暴戾冷酷,也不是流於表面,而是“壹以貫之”。康熙皇帝珍貴的成就是“壹”字。用康熙帝的話來說,就是“公益四海,天下之心為心。”康熙皇帝突出了“壹”字,卻產生了“僵”字。但他仍然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年皇帝。
——摘自《康熙皇帝》第二十六講《壹千年壹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