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討論CIS戰略

討論CIS戰略

第1章競爭情報簡介

CI是舶來品,是發達國家新興的管理學科,在我國尚處於學習和普及階段。本章對詞的翻譯及其構成、功能和特點進行了詳細的理論探討,為後面的章節奠定了基礎。

競爭情報產生於現代市場經濟,成熟於國際競爭環境。壹開始只是壹種手段,通過視覺傳達和差異化設計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從而達到推廣的目的。由於競爭的發展,這種差異化設計逐漸擴大並滲透到企業的各個領域,成為壹種新的管理方法,即CI戰略。

第壹節競爭情報的基本概念

壹,詞翻譯的意義

詞學理論自誕生以來,已有近半個世紀。各學科專家學者的理解和研究重點不同,所以對CI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我們從詞的英文翻譯意義和定義的比較中進行初步研究,有助於我們更深層次地理解詞的原意。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縮寫。

法人是指壹個單位、壹個團體和壹個企業。

身份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壹個可譯的詞,但它的含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它被解釋為辨別和認同。在英漢詞典中,作為動詞,可以解釋為:a .平等視為相同;b .鑒定、評估和核實。名詞的基本含義:a .同壹性和壹致性;b .本體、本質、同壹性。在英語中,identity有很多含義,和我們現在的話題最接近的有:Identity、logo等。從其用法來看,該詞有以下兩層含義:壹是指主體的標識,主體具有區別於其他同類的個性化特征;其次,意味著主體的個性化特征應該具有完全的統壹性,* * *表達了主體的可識別性。可見它的基本含義是認同。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CI被翻譯為“企業識別”。

鑒於企業識別壹詞的多義性,很難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其豐富的含義,我們將對這些含義進行全面的解讀。

第壹,認同,認知意義上的企業認同,表明了企業本身的身份和性質。比如我們看到“紅塔山”和“健力寶”這兩個標誌,很快就會認為前者是香煙,後者是飲料。

第二,溝通意義上的企業認同是指壹個組織內部的某種認同;對外表達組織個性的存在和與之的差異。比如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服務體系,無論乘客來自哪個國家哪個國籍,享受的服務都是壹樣的。

第三,社會意義上的企業認同,是指個體意識到自己屬於某個群體,思想意識和行為必須服從制度,從而使這個群體中的個體能夠相互溝通和認同,相互合作和支持。比如企業的分公司、子公司、總公司之間的關系。

簡而言之,所謂企業認同,就是壹個企業借助直觀的符號和內部的理念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和內部的認同的壹種傳播活動。其顯著特點是同壹性和差異性,正如日本學者田所說:“從主觀上看,同壹性是‘我是誰’的問題和答案;從身份的立場來說,身份就是企業本身的壹些東西的* * *共性。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縮寫。企業識別系統,企業形象戰略,這是日本對非CIS給出的新解釋。

CIS戰略的出現,使企業差異化戰略擺脫了單純依賴視覺差異設計,成為企業的壹種全局性、全方位、系統化的經營戰略。

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壹個標準的詞的翻譯。為避免混淆,本書仍直接使用英文縮寫CI或CIS。

第壹章競爭情報概論(二)

二,CI的定義

定義任何壹個名詞概念的目的都是為了加深人們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以便人們更準確地使用概念,更有效地操作概念。目前,許多出版物對CI的定義過於復雜,差異很大。因此,在我們給詞下定義之前,有必要簡單描述壹下詞名詞概念的由來。

二戰後,世界經濟開始復蘇,各行各業進入蓬勃發展期。隨著經營範圍日益擴大,企業經營開始走向多元化和國際化,企業形象問題已經引起歐美先進企業的重視。因此,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歐美壹些大企業就引入了統壹的企業形象管理戰略。然而,直到60年代中期,人們對這種全新的戰略在名稱和概念上都沒有任何認識。有人稱之為工業設計,有人稱之為企業設計,或者稱之為企業形象,具體設計和設計政策。只是後來才有了壹個統壹的名字:企業形象,或CI。

CI最初的概念叫“企業識別”。在企業識別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規劃了壹整套識別系統,也叫“企業識別系統”,所以CI是CIS的簡稱。

這說明CI或CIS最初的定性是設計和展示壹套區別於其他企業的、體現自身個性特征的識別系統,以此來突出企業形象,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的經營策略。

日本從歐美引進詞時,並沒有完全照搬,而是將民族思想文化融入其中,對詞體結構進行了革新和完善。

日本CI專家李穎·山田指出,CI在美國的定義與在日本截然不同。前者認為CI是用標準的字體和商標來傳達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的工具。後者認為:CI是明確認同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的活動。對詞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是日本詞發展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CI不是壹個不變的概念,它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創新變化的,它的概念內涵也隨著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更新。但是,不管怎麽變,它的基本精神是不變的。日本CI專家加藤邦弘說:對於企業界來說,“CI是壹門解決問題的科學”。這是詞的基本精神。

無論CI如何發展變化,它始終圍繞壹個思想核心運行,就是為企業解決問題,更具體地說,就是解決企業、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它使用的工具是塑造企業形象,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斷改變和創造新的企業形象來改善和促進企業、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從而推動社會發展,保持企業、社會和自然的動態平衡。因此,CI戰略的基礎始終是對企業自身形象的設計和開發。所以日本的加藤邦宏說:“CI就是設計整個企業;以企業整體活動為設計對象,表現企業本身和個性符合時代潮流。”從這個立場出發,加藤邦宏認為:“為了形成企業形象而以設計和開發為中心的活動,就是所謂的CI”。

面對詞藝王國,讓人覺得有點神秘和神奇。由於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神奇作用,40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定義。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形象”的直接譯法有近十種,如“企業識別”、“企業識別系統”、“企業形象識別”、“企業形象戰略”等。CI的解釋或定義更為多樣。以下是壹些有代表性的定義,供參考:

CI是改善企業形象,有效提升企業形象的管理技術。

CI是壹種清晰理解理念和企業文化的活動。

CI是壹場重新審視公司的運動。

CI是壹種關於企業本身性質和特征的綜合信息傳播。

CI就是利用整體傳播系統(尤其是視覺傳達設計)向企業周圍的利益相關者或群體(包括企業內部和公眾)傳達企業理念和精神文化,掌握企業壹致的認同感和價值觀。

我們認為,CI是壹種現代企業管理戰略,通過統壹的視覺識別和行為規範體系,整合和傳達壹個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個性特征,使公眾產生壹致的認同感和價值觀,從而樹立鮮明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最佳的經營環境。

第壹章競爭情報概論(三)

三,CI與企業形象

企業導入CI的目的是為了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但是CI和企業形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CI設計的出發點是將構成企業形象的要素轉化為統壹的識別系統,然後借助信息傳遞準確清晰地展示在公眾面前,在信息傳遞者和接受者反復互動(信息傳遞和信息反饋)的過程中形成符合CI設計的企業形象。可見,“企業”既是CI的出發點,也是CI所要達到的目的。

然而,CI並不等同於企業形象。

首先,CI和企業形象這兩個概念在英語中的表達是不同的。企業形象英文是Corporate Image,也譯為“公司”。CI英文是Corporate Identity的縮寫,中文翻譯過來就是企業識別。

其次,它們有不同的含義。企業形象是指公眾和員工對企業的總體印象和評價,也是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表現和特點的反映。這種印象和評價是大眾綜合了解的結果。CI是傳達和塑造企業形象的工具和手段。

第三,成分不同。企業形象的要素體現在產品形象、環境形象、員工形象、企業家形象、公私關系形象、社會形象和整體形象,也就是說,企業形象是由上述形象要素構成的。企業識別系統的要素由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組成,顯然比企業形象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CI是企業在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中的特定位置或個性化特征,是企業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在公眾心目中獲得認同或* * *價值觀的結果。

企業形象不是壹成不變的東西;相反,隨著環境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企業必須重新定位自己,調整經營理念,塑造新的企業形象。如果CI只是企業自身形象的壹種社會傳播,那麽它的作用也僅限於為那些形象質量已經很好,但信息傳播力不強的企業設計信息傳播。但事實上,大量企業因其形象不能滿足日益激烈的信息時代形象競爭的需要而將CI作為壹種系統化的手段,這也是CI產生和發展的深層基礎。

CI是塑造企業形象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和手段。但事實並非如此

它不是壹種通用的形象手段,也不是業務本身。CI專註於企業的傳播。與營銷、公關、廣告相比,CI更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

綜上所述,從CI的定義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理解CI的基本含義,其本質是壹種旨在塑造企業(或其他組織)形象的組織傳播行為。所以應該說CI是企業管理的壹部分,不是企業管理的全部,不是企業管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