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擁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而今全濁聲母歸陽派而分化陰陽。廈門話如同多數的閩南語壹樣,擁有七個聲調。因為標準閩南語原有8個音,因此有的學者(主要是大陸學者)依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的次序編號,編為1至8(如《閩南方言大詞典》)。由於廈門話中沒有陽上,因此有的學者編號時省去陽上,並將其後的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各提前壹號,編為1至7(如《廈門方言誌》)。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廈門話字音的連續變調現象比普通話復雜。廈門話語音的許多現象,反映著上古中古漢語語音的壹些特點,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相當突出的。詞匯方面,廈門話有相當大量本方言的特有詞匯,這在普通話或其它方言中是罕見的甚至是沒有的。
閩南語中,廈門話的入母[?]消失得最早最快,早已並入[l]。[?]原本對應於普通話的r,但如今普通話中讀r的字,廈門話中多讀[l]。
調類代號 調值發聲說明
陰平 1 44 高平
陰上 2 53 高降
陰去 3 21 低降
陰入 4 32 低降極短促
陽平 5 24 升
陽上 6 * * 已並入陽去(第7聲),即聲韻學上“濁上變去”
陽去 7 22 中平
陽入 8 4 高平極短促
值得註意的是,多數閩語皆具有頻繁而復雜的“連讀變調”,意即在字與字的組合後,會導致前字出現與本調迥異的變調發生。臺灣話、潮州話等,皆是如此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