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壹”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漢字部首之壹。本義: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連>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1. 妳;妳的 [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誌異·促織》
2. 又如:而翁(妳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助〉
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of]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動〉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常用詞組
1. 而後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壹議,而後正式表決
2.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時候
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3. 而今 érjīn
[now] 現在,目前
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4. 而況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連詞。何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而立之年
6.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並列互相補充或遞進
他學習積極而且虛心
7.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別無他求
8.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己。——《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