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鄭壹作湘江曲,就寫盡了江波絲。手指指十三弦(1),細節傳給妳。
秋水緩時,玉柱橫飛。撞上斷腸,春山眉低。
翻譯
歌手撫弄了壹曲《湘江曲》,配上壹首哀婉的鄭,能讓她的聲音縈繞不去,寫出湘江上的綠意。纖細的手指,十三根箏弦,緩緩訴說著歌中隱藏的恨意。古箏的視聽藝術家女人的眼睛溢出了座位,把悲傷和離別留在手中;當我玩到滿心惆悵的時候,我看到她的眉頭皺得很低。
《菩薩蠻》是唐代的壹首歌曲,原為緬甸古樂,由雲南傳入,後作為曲子使用。文詞中開始出現文人詞。
這首詞描述了歌手秦征的音樂中每壹根弦的沈思,每壹個音符的深思,壹點壹點地讓她的心與我們的心分享壹切的場景,非常感人。這是壹個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的女人。作者並沒有正面畫出她的容貌,但我們完全可以從《指法》、《秋水》、《春山美人》的側記中,想象出她美麗的臉和她的心壹樣美麗。這首詞用詞華麗,寓意豐富深遠,真情實感,曲調新穎。《宋詞》將此詞歸為顏之詞,並說“勿誤此案為之詞,見《雷編草堂詩》卷壹”。
給…作註解
1,十三弦:唐宋時期,使用的箏是十三弦,只有清曲使用十二弦。
2、秋水:形容美目明澈為秋水,白居易《雍正》詩:“眼割秋水,指剝小蔥。”。
3、春山眉戴:《西京雜記》:“美,眉競似遠山”。後來因為用山來形容美人的眉毛,古人就用烏藍顏料來畫眉毛,所以叫眉戴。
這個詞表達了壹個藝伎在宴會上通過寫琴和彈琴來表達心中的仇恨。
詞的第壹段暗裏寫了項令的鼓與樂器的典故,指出“深仇大恨”;接下來的片子,我沒有專門寫深仇大恨,只寫了彈琴的情態,深仇大恨看到了自己。黃燎原說“最後壹句,意濃韻長,妙不可言。”
開始寫的時候先寫後玩。鄭被稱為“喪鄭”,其感情色彩極其明顯。“壹巷”,放壹首。此曲為《湘江歌》,其內容也應與舜和的悲劇故事有關,表現了酒宴的氣氛和琴師的心情。“寫項伯·格林”。響水以清澈著稱。“綠”是響水及其周邊原野的色調。而綠色被歸類為冷色,暗示音樂給人的心理感受。
“寫”是指玩,不同於壹般的“玩”或“玩”;看來古箏演奏者的演奏就像是文人之筆。雖然沒有文字,卻用古箏的聲音“書寫”出了壹個個動人的音樂形象。
從上壹部電影中抽出壹段時間,讓人想起對古箏演奏家的深仇大恨。沒有精細的演奏是不足以傳達深仇大恨的,但能把深仇大恨“傳遞”出來,說明他的功力很高。從“手指”這句話的語氣來看,詩人是同情琴師傾訴出來的隱怨的,而這種隱怨的蔓延是雙方都有的。在這個詞的頂端,作者關註的是表演的內容和情緒。
下壹部電影是關於投彈手的形態。“宴席慢時”,“秋水”意為明眸。“慢”,形容定力,指的是鄭女人的定力。“玉柱飛雁斜”,箏上的琴弦排列得像壹排飛雁。雁行古詩詞中,常與離愁恨聯系在壹起,湘江之南有著名的顏回峰。所以雖然說琴弦如飛鵝,可想而知彈奏的湘江音樂應該也與飛鵝有關,琴柱的形狀應該是這樣寫的,其實也不會留下琴師傳播的深仇大恨。“撞斷腸時,春山眉低。”春山指的是彎翹如山的雙眉。源自上述《秋水》,用了卓文君《眉色似遠山》(《西京雜記》)的典故。女人的表情壹般應該是從容淡定的,但隨著音樂進入斷腸境界,鄭女雙眉壹皺,垂目壹望,哀怨悲涼表露無遺。
這首詞以壹種回蕩不定的筆觸,描繪了壹個悲傷而動人的琴師小蓮形象。全詩以“悼鄭奏香江曲”開頭,後以“春山眉低當撞斷腸”結尾,中間抓住了最富表現力的動作和神態,很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