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轉到朱清時:再談內心體驗和感悟。

轉到朱清時:再談內心體驗和感悟。

這是對上壹篇博文《內心體驗如何導致覺知》的補充,回答了為什麽內心體驗可以看到覺知的問題。請給我們妳的建議。這些討論與宗教信仰無關。向古人求實,防癡呆。

俗話說“喝水就知道水有多冷”,意思就是妳問我水有多冷,我會把所有的形容詞都告訴妳,除非妳自己喝,否則我不能讓妳知道。可見大家其實都認為內心體驗是存在的。

不管妳對茶的了解有多全面,沒有它妳還是不知道茶的味道。這說明除了關於茶的知識,還有與茶無關的新事物,這就是內心的體驗。酒和山珍海味是營養成分完全相同的液體,不同的是前者除了營養之外還能讓人有很好的內心體驗。

在嬰兒期,人只有本能的內心體驗,只能感受各種情況。寶寶壹直在動,感覺到了情況的變化。如果情況是他想要的,他會記住這些動作,以後很容易重復。這是壹門學問。否則,相關動作被遺忘和放棄,這就是“試錯”的意義。就這樣,寶寶學會了躺下和走路,學會了語言,也獲得了很多生活中需要的知識。

比如說。想學會放松,就要找壹個舒服的姿勢,坐著,躺著,站著,只要沒有什麽別扭的。用意念從頭到腳掃描,身體各個部位逐壹放松。如何讓他們放松?當妳註意這個地方的時候,妳在心裏想著“放松,放松”,讓這個想法進入潛意識,然後妳的身體就會自動調整,通過經驗和試錯找到放松的狀態。妳無法用語言描述這種狀態,但妳可以確定它在妳的心裏。然後把這種不可言說的關於放松的知識儲存在妳的潛意識裏。熟練之後放松下來只是分分鐘的事情。

茶、酒、佳肴的味道,是壹種無法形容的整體感受。妳從內心體驗得到的就是這樣壹種無法形容的整體感覺,這種感覺就叫“情境”。感受情境時,內心體驗沒有邏輯推理,也不講因果關系,只是塑造形象。同壹個情境中的所有部分A、B、C、D壹起呈現,都是同壹個情境的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適合壹個合理的和可解決的形象。妳無法用語言描述,只能在心裏體會。

有些人會認為,雖然內心的體驗是存在的,但它所能感受到的情境似乎只是表面的。它還能感受到什麽深刻的東西嗎?是的,可以。內心體驗和感受情境有很多層次。

眾所周知,我們的內心總是在自我觀察,也就是“壹心多用”。有時候,當妳在想壹件事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麽的想法,會想“我不應該這麽想”。比如看到壹個人,很想打個招呼,說點什麽,但又在想這樣做是否合適。也就是當壹個活動在妳內心進行的時候,會被妳自己感知到。

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講課分三個層次。壹是看講義,這是冷門;第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消化,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成為有血有肉的演講;第三是感受聽眾的反應,邊說邊考慮:這樣下去有什麽不好?有沒有更好的說法?據此隨時調整,讓演講變得生動活潑,更有啟發性。最後壹個層面,講課是有氣場的,也就是有壹種內心體驗的高級活動。

心理學也在研究高級感知,這被稱為高階思維(H0T)理論。如果妳在內心觀察到(意識到)某種心理狀態,就說明妳處於更高層次的心理狀態,這樣妳才能意識到自己處於之前的心理狀態。

換句話說,自我觀察的內心體驗壹定是有層次的,較低層次的內心體驗可以在高層次觀察。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佛教的唯識宗對這個問題的系統研究由來已久。他們已經把人類的內在自我觀察分為四個層次(人類的認知功能分為四種)。參考壹位叫淩波的佛家所寫的《有識名詞白話詞典》,四點如下:分辨外在世界,即外在的東西,表現在分辨自己心靈的功能上,也叫“境界”,這是第壹層次;見“見”就是見照片。它是心智知識的另壹個功能,在心智知識本體的相分功能中,用來區分和驗證外界物體是否虛假。這種對心智知識的單獨驗證的作用是看到差異,這是第二層次;自證分為自覺證。看到“看見”有刻意的作用,但我們無法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不是錯的,我們的心智試圖證明看到“看見”有沒有錯,所以叫自證,這是第三個層次;自我認同的自我認同:這就是自我認同的作用。自證分有證明知識和區分分的作用,但是誰來證明自證分有沒有謬誤呢?因此,心智知識在證明自我認同點的證據是否正確方面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這種重新認定的作用是,證據是自我認定分,這是第四個層次。

普通人很難理解如何觀察自我認同點。如何觀察自證點?總的來說,沒有思維和邏輯推理,較高的知覺如何觀察較低的直覺?

這種情況有點像在劇院。當妳沈浸在壹部電影的劇情中,妳覺得那是妳真實的生活情境。當妳看到劇院的燈亮著的時候,妳馬上就知道這些情況是在演戲。如果有人問妳怎麽知道那些情況是在演戲,妳肯定會說:“這不是很明顯嗎?”因為妳看到了這些情節背後更深層的情況。不言自明。

大人對孩子的幼稚也有同感。

簡而言之,感知越高級,情況越真實,內心體驗感受到的最高級、最深刻的情況就是壹切的真實狀態。

佛教是內觀。

“佛教”在藏語中直接翻譯成“內觀”(Vipassana),可見古人認為佛教就是內觀。內觀(Vipassana)在巴利語中的意思是如實地觀察現實,也就是用內心的體驗去觀察世界和自己。內觀起源於印度最古老的冥想方法,是佛教的精髓。

佛陀通過冥想和自省,在菩提樹下看到了夜晚的星星,恍然大悟:“沒有如來智慧就沒有眾生,但是妄想、顛倒、執著都無法證明;如果妳離開了妳的妄想,妳將是智慧的,自然的,不受阻礙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智慧(“壹壹智慧、自然智慧、無礙智慧”)是萬物的真實相、真境界,所以佛教稱之為真覺。

為了了解更多關於冥想和內觀的知識,讓我們回顧壹下《瑜伽經》。

瑜伽經

總結古印度冥想方法的帕坦伽利《瑜伽經》說:“1.2瑜伽是打破意識的模式。?1.3然後純粹的直覺就能安頓在它最自然的狀態。?1.4否則,知覺會轉化為意識的各種模式。”這從壹開始就明確了瑜伽是壹種覺知的訓練方法)——內在體驗。

然後他說:“1.12打破各種意識模式,必須通過練習和無念兩方面來實現。?1.13修行的意思是持續地處於沈默中。?1.14只有當妳能長期處於壹種靜默的狀態,自由而持續的時候,練習才有堅實的基礎。?1.15所謂無念,就是妳對任何事情都不關心(不管是直接感知的還是間接知道的)。

下壹句的英文是:“(1.16)當達到無反應的終極水平時,純粹的覺知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獨立於自然的基本品質。”(見《瑜伽經》,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其中“無反應”可以翻譯為“無念”,因為它符合佛法創始人所說的:“外無呼吸,心如墻,可入道。”如果把“自然的根本特質”翻譯成“真理、覺知”,這句話可以翻譯成:“1.16當達到無念的終極狀態時,覺知作為最根本的存在就清晰地顯現出來了。”

因此,覺知是瑜伽、冥想和內觀的領域。

佛教講的是基本的覺知方法,在金剛經第十項“莊嚴凈土”中說:“妳要無處居住,要有壹顆心。”第十四條“相離無言”,說的是“要活得沒有心”。

“居無定所”就是臣服於精神,讓瘋狂的心得到安息。念佛名,觀想,數呼吸等。,可以通過紮心來平復內心;“住心”就是感悟,是人生最高的感悟。但這還不足以拴住心,因為它還在堅持。只有等著“三際捧天”,打破最後壹層認知障礙,去除它,才能真正達到無念覺知的清醒狀態。什麽是“三際舉著空氣”?當雲層變薄時,太陽就會暴露在兩層雲層的縫隙處。當過去的思想已經消亡,未來的思想還沒有興起的時候,中間沒有思想的覺醒狀態就是覺知。

什麽是“沒有思想”?壹般認為,當思想平靜下來,就沒有思想了。但是,如果內心還有對和平的渴望,那也是壹種思想或者堅持,這是最後的障礙。此時我雖然沒有明顯的想法,但還是感覺到了背景的起伏。

如何克服這最後的想法或者堅持?唯壹的解決辦法就是“無為”,也就是靜靜的等待這最後的念頭消失。因為它和所有有希望的規律壹樣,有生有死,總有死的時候。它也熄滅了,妳真的不用思考就達到了清醒的狀態。這時候的清醒狀態,也就是沒有明顯的思想,背景也穩定了,感覺很天真很爽,或者說是壹種禪意。

妳本能的喜歡這種酷禪,不會主動有任何離開它的念頭。但是,壹般人的身體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禪定之後,身體會自我修復,會被心感受到,變成新的“思想”,從而做出結論。因此,壹般人的專註力是短暫的“三際之空”。隨著身心修復程度的提高,沈降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看清萬物的真實狀態——真實和覺知,人的思想和行為才是最簡單有效的。孔子在《內聚傳》中說:“少數極微者,也是福報之先驅。”“妳知道些什麽?”在古代,“吉”和“姬”是相通的,有微妙神秘的含義,但並不神秘。當妳看到萬物的真實狀態,知道幾件事,就對應機器了。對應機器,有幾樣東西可以看;面對事情,果斷;在學習上,機會就像理由。這可以成就人類的壹切事業。在別人看來,他似乎有“神奇的力量”。

其實當內心體驗進入更深層次,就會逐漸去除雜念。對意識的研究發現,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越深、越廣,為了獲得那種意識,我們要處理的層面就越復雜。壹個人越清醒,他的意識就越高級,意識處理過程的層數就越多,就會把他與外界隔絕。逐漸遠離外部世界,是人類深入了解世界必須付出的代價。(見《語言與物種》,1990,德裏克·比克頓)。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低等動物比人類獲得更多更敏感的自然信息了。2004年亞洲海嘯後,據報道當地原始土著能及時感知到即將到來的危機,他們帶著野生動物逃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即將到來的災難。

相反,可以理解為什麽專註於內在經驗的高級水平會自然地使邊緣沈默,從而消除攀登邊緣所產生的雜念。《瑜伽經》說:“3.32通過中脈的觀想和覺知,我們可以生活在平靜和穩定中。”當談到中脈的概念時,它是實現高層次內在體驗的方法。佛教的四點說認為,如果能把心從離與離中恢復過來,那麽外界和自己的雜念就會消失,這就是佛教見道的境界。

傅大石(497-569)說:“每晚抱佛入眠,朝猶* * *。在鎮上坐起來,壹起默默生活。我不想離開彼此。如果數字差不多,我想知道佛祖要去哪裏。只有這個聲音是。”這意味著每個人的覺性(佛性)與朝夕相處的人齊頭並進,妳的壹舉壹動都有。那麽為什麽壹般人看不到意識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分心太多,還有壹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障礙。

壹個常見的心理障礙,就是把覺知視為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壹個只有佛教徒才有的“果境”,連菩薩都達不到,更別說普通人了。神聖的土地被推得越高,普通人就越難看到。這種心理讓妳即使遇到也不相信看到。

另外,現代人被自以為是的“理性”所束縛。有壹個關於直覺的案例:Jaklin以為電梯裏沒有人,但是壹個陌生的男人已經在裏面了。“上去?”他臉上帶著誇張的笑容問道。傑克林突然覺得肚子壹緊,他起了壹層雞皮疙瘩。但是電梯裏的那位先生並沒有做什麽不合適的事情,轉身走開會很不禮貌。她上了電梯,被強奸了。第二天,當傑克林告訴警察時,她突然意識到她其實在幾天前就註意到了他,這個陌生的男人總是在他的街區附近徘徊。

其實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現在有很多人沒有語言就不會思考,沒有說清楚就不會相信。他們對自己的直覺能力認識淺薄,心存畏懼。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直覺已經通知了危險的存在,但理性意識糾正了自己。榮格指出:“發達的意識剝奪了現代人本能地或無意識地行動的能力和手段。”

尤瓦爾·哈拉裏(Yuval harari)在《人類簡史》中說,大約在7萬到3萬年前,出現了壹種新的思維和交流方式,這就是所謂的認知革命,它使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全新的語言交流。這就是用概念思考,用語言交流。

科學屬於以語言概念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壹個科學的知識體系是從壹個簡單的公設出發,用邏輯演繹數學,用數學的幾個定理和簡單系統演繹出越來越復雜系統的行為。科學體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局限性。科學可以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給出功能性的解釋,甚至可以準確地解釋我的行為,但它無法解釋我的內心體驗,也無法理解基於內心體驗的知識體系,包括中醫、易經等古代文化。

如前所述,人的本能——內心體驗就是這樣壹種不可描述的整體感受,這種感受叫做情境。然後人類對這些情況進行兩種解讀,產生了兩種知識體系。

科學基於邏輯推理和因果關系解釋情況:D是如何呈現的?它來源於它之前的C,C來源於它之前的B,B來源於它之前的A,以此類推。

內心的體驗是用來感受情境的,沒有邏輯推理或因果關系。內心體驗創造了壹個平等而有意義的契合形象。同壹個情境中的所有部分A、B、C、D壹起呈現,都是同壹個情境的組成部分。這種情況顯示了壹種合理的、可解的形象。妳無法用語言描述,而是在心裏體驗。

這兩種解讀方式所產生的兩個知識體系是平行互補的,人們常常陷入壹個否定另壹個的誤區。

禪宗是中國佛教,發展出壹套擺脫語言觀念限制的方法。人的意識狀態就像電視頻道,有很多頻道可以切換。催眠是壹種控制意識狀態的技術,禪師可以引導人們進入專註和清醒的狀態。

通過壓力操縱的催眠表演是瞬間意識轉換技術的壹個例子。①讓受檢者閉上眼睛,用力按下催眠師的手;(2)催眠師的手突然抽離,產生持續時間很短的驚呆反應,最多持續2秒,此時這個“瞬間”妳的當事人處於高度暗示狀態。3說“睡覺!”以權威的口吻。瞬間誘發深度催眠狀態,但如果這種暗示沒有立即加深,妳的當事人就會醒來。④簡單的加深暗示,如:“放松柔軟,每次呼吸繼續放松。當我輕輕搖妳的頭時,妳的脖子就松了,妳感覺到放松傳遍全身。”

這種瞬間意識轉換技術主要有兩點。壹種是制造壹種驚愕,讓人短時間擺脫語言概念;二是迅速引導他把意識轉變到壹個新的狀態。相比之下,從這個角度可以對禪法有新的認識。

禪宗公案有兩個著名的例子

壹首是南北朝時傅達士寫的禪詩:“赤手鋤,徒步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不流。”另壹個是典型的“答非所問”:“問:我父親來西方的目的是什麽?答:球場前的白樹子。問:草溪壹滴水是什麽?那是趙河上的壹滴水。問:佛陀沈默時是什麽意思?樹上鴿子的聲音。"

禪宗的破案就是讓修行者參與到這些不合理、不合邏輯、無關緊要的言論中,讓修行者有時會突然打破概念邏輯,打破理性思維的障礙,進入意識轉化的瞬間狀態,進入潛意識感知的正確狀態,也就是“頓悟”。

“雲門三句”是雲門宗祖雲門禪師燕文接化學家時用的三句話。《五家宗旨綱要》續114,278):'雲門示眾曰:“信蓋幹坤,目在機,不涉千理。妳為什麽承擔它?”眾人無言以對。出自《生成雲》:“壹擊破三關。”後來德善圓明密禪師留下了他的三句話:“信蓋甘昆,斷眾隨浪。”《蓋幹坤》:知道佛教各方面的道理;“切斷人群”:我發呆,短暫,容易暗示;“隨波逐流”:在大禪師的指引下進入意識狀態。

這三句話契合了這種瞬間意識轉化技術的關鍵步驟。

這是禪宗飲酒的經典例子。有壹次,師徒外出散步,看到壹群野鴨飛過。媽祖問:“那是什麽?”百丈答:“是野鴨。”媽祖又問:“往哪裏飛?”百丈答道:“我飛過來了。”就在這時,媽祖用力擰百丈的鼻子,痛得百丈大叫。媽祖問:“妳看它又飛過來了?”百丈壹聽,似乎意識到了什麽。百丈意識到了什麽?

媽祖長期指導百丈學佛,知道壹切佛法、壹切相都是虛幻,沒有區別。但百丈並未開悟,潛意識裏還執著於虛幻的相和分離的意識。媽祖扭著鼻子,讓疼痛打斷錯誤的潛意識。此時百丈的內心受到了沖擊,進入了壹種短暫的無腦狀態。很容易接受暗示,以至於他的潛意識轉化成了媽祖經常講的佛教道理,他看到了意識。(參見廖閱鵬的《神奇催眠》)

《許雲和尚全集·年表》(靜慧編)記載:“臘月初七(1887)六香靜時,七箱香用開水沖,濺在手上,茶杯落地,哧壹聲碎了,快慶壽,如夢方醒。”“因為陳述,杯子掉在地上,響著宣告下雨。虛榮心破滅了,瘋狂現在安息了。”

它契合了這種瞬間意識轉化技術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