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誰有社保的基本知識?發給我。謝謝,375114421@qq.com。

誰有社保的基本知識?發給我。謝謝,375114421@qq.com。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保障社會成員特別是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權利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穩定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人民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壹般來說,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

目錄

簡介

歷史變遷

趨勢

定義

具體內容社會保險

社會救濟

社會福利

特殊照顧和安置

社會互助

社會保障功能社會保障是勞動再生產的保護者。

社會保障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

社會保障是經濟發展的調節器。

必要元素

安全級別經濟安全

服務保證

精神安全

中國社會保障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現行社會保障制度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管理系統

淺談社會保障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歷史變遷

趨勢

定義

具體內容社會保險

社會救濟

社會福利

特殊照顧和安置

社會互助

社會保障功能社會保障是勞動再生產的保護者。

社會保障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

社會保障是經濟發展的調節器。

必要元素

安全級別經濟安全

服務保證

精神安全

中國的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現行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社會保障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等方面。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調動壹切社會資源,確保無收入和社會保障。

低收入、遭受各種突發災害的公民能夠生存,保證勞動者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社會保障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壹種形式,是通過壹定的制度來實現的。我們把由法律規定並經常按照壹定規則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措施體系稱為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國情和歷史條件不同,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並不壹致。但有壹點是相同的,就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的多層次需求,相應安排了多層次的保障項目。壹般來說,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全球社會保障模式大致可分為國民福利、國民保險、社會救助和積累儲蓄四種,以英國、前蘇聯、德國和新加坡為代表。目前,我國正在建設的社會保障體系屬於社會* * *經濟模式,即國家、單位(企業)和個人共同為社會保障計劃融資,這是未來相當長壹段時期的改革趨勢。強化個人責任已成為全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識。

編輯此段落的歷史變化

早在古代社會,就已經有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救濟和救助活動。比如壹些宗教組織的社保。

以慈善的名義開展各種救助活動。社會保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歐洲的世俗和宗教慈善事業,但由國家組織並通過立法實施的以保險為特征的社會保障制度則始於德國俾斯麥政府實施的社會保險立法。15和16世紀之交,由於圈地運動,英國大量農民被趕出土地,失去生計,流入城市,危及城市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穩定。1601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伊麗莎白扶貧法案》,以緩解窮人的生存危機。19年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失業人數增加,貧富差距拉大,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出現了許多與社會福利有關的社會服務運動。為了使每壹個社會成員都能依法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社會保障制度最早誕生於歐洲。1883-1889年期間,德國議會先後通過了健康保險計劃、工業意外保險計劃和養老保險計劃三項保險立法,開創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英國、法國、挪威、丹麥、荷蘭和瑞典也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1935年,美國羅斯福政府頒布社會保障法,實行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政府加強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幹預,社會保障逐步走向法制化和社會化,大量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應運而生。二戰後,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從65438年到0945年,基於著名的貝弗裏奇報告,英國率先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同年,法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奠定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美國也在戰後多次修改擴充1935的社會保障法,逐步擴大保障範圍。瑞典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實施了勞動力市場政策和國家強制殘疾保險。日本於1947年頒布了《失業保險法》,隨後又頒布了《國民養老金法》和《健康福利養老金法》。到20世紀50年代末,幾乎所有西方發達國家都基本完成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設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實行了以高福利為主要內涵的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近年來,用於資助實施社會保障的社會保障稅已成為這些國家僅次於所得稅的第二大稅種;社會保障支出成為最大的財政支出項目。至於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

編輯此段落趨勢

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在緩解勞資矛盾、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但由於失業、通貨膨脹、人口老齡化等長期問題,也面臨著危機。壹是過度保障使得社保支出日益膨脹,財政不堪重負;第二,福利均等化和過度救濟造成了利益的不公平,削弱了人們的工作欲望,加劇了人們對政府和社會的依賴,從而損害了效率;三是社保管理機構膨脹,管理成本增加,造成社保基金流失。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西方國家普遍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壹是提高社保費率,拓寬資金來源,增加社保收入;第二,降低過高的社會保障標準和社會保障支出;第三,減少國家幹預,加強市場機制對社會保障的調節作用,使社會保障體系由“國有化”向“私有化”轉變,讓私營企業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第四,鼓勵發展商業保險;第五,將社會保障基金的現收現付制改為現收現付和個人資本積累相結合的混合制,增強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責任。

編輯此段落定義

社會保障的定義社會保障壹詞源於美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美國1999出版的《社會工作詞典》對社會保障的定義是:“壹個社會向遇到已被法律界定的困難的公民,如老、病、幼或失業人員提供的收入援助。”《新大英百科全書》對社會保障的定義是:“社會保障是向患病、失業、農作物歉收、喪偶、懷孕、撫養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現金治療。”國際勞工局對社會保障的定義是:“社會保障是指社會通過壹系列公共措施向其成員提供的保護,以防止他們因疾病、懷孕、工傷、失業、殘疾、年老和死亡而遭受收入中斷或大幅減少的經濟和社會困窘,向社會成員提供的醫療和向有子女的家庭提供的補貼(1984)。——孟星:《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第6頁,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壹版5438+10月。在中國,壹些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社會保障給出了不同的定義。陳教授將社會保障定義為“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的社會保障制度”。——陳:《社會保障教程》,知識出版社,1990版,第5頁葛壽昌教授在《社會保障經濟學》中認為,“社會保障是社會(國家)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並采取強制措施,對基本生活有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物質幫助,以保證社會穩定的壹種組織形式。——葛壽昌:《社會保障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版,第2頁在《社會保障分析導論》中,鄭秉文認為“社會保障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和社會依法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鄭秉文、何春雷:《社會保障分析導論》,法律出版社,2001 1版,第3頁鄭功成教授認為,“社會保障是國家依照法律建立的,具有經濟效益的國民生活保障和社會穩定制度;在中國,社會保障應該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軍事保障、醫療、福利服務以及各種政府或企業補貼、社會互助保障等各種社會措施的總稱。——鄭功成:《社會保障》,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第11頁。

編輯本段的具體內容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壹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勞動者在因年老、失業、疾病、工傷、生育等導致收入減少或喪失時,能夠得到社會的經濟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從社會保險的內容來看,是以經濟保障為基礎的。各國的社會保險制度,無論完善與否,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三個特征。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來源主要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補貼。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遭受災害的人提供免費物質幫助的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來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對教區內的窮人進行登記,以維持窮人的基本需求。1601年,英國頒布了濟貧法,對窮人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壹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社會救濟制度的主要形式。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征。社會救助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和社會上其他需要特殊照顧的人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特殊照顧和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軍人及其親屬等特殊勞動者及其家屬給予優待、撫恤和安置的壹種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士家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發放撫恤金、優待金和補助金,舉辦軍隊療養院和光榮院,安置復員軍人等。

社會互助

社會互助是指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由社會團體和成員自願組織和參與的幫助弱者和貧困者的活動。社會互助具有自願性和非營利性的特點,其資金主要來源於社會捐贈和成員自願捐款,政府往往從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社會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工會、婦聯等群眾團體組織的群眾互助;民間公益組織舉辦的慈善救助;城鄉居民自發形成的各種形式的互助組織。

編輯本段的社會保障功能

社會保障是勞動再生產的保護神。

社會保障的功能之壹是在勞動再生產遇到障礙時,為勞動者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和生活保障,以維持勞動再生產的需要,保證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

社會保障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

通過社會保障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適當縮小社會各階層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避免貧富懸殊,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

社會保障是經濟發展的調節器。

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總需求的自動調節上。在經濟蕭條時期,壹方面,由於失業的增加和收入的減少,用於社會保障的貨幣積累相應減少;另壹方面,因失業或收入減少而需要社會救助的人數增加,用於失業救濟和其他社會福利的社會保障支出也相應增加。這使得社會保障的支出大於同期收入,從而刺激消費需求和社會總需求。在經濟繁榮時期,它的作用正好相反。此外,社會保障可以解除勞動力流動的後顧之憂,使勞動力流動的渠道通暢,有助於調整和實現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

編輯這壹段的基本要素。

壹是依法成立。即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則,是通過社會保障立法來建立的,而法律規範是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客觀基礎和依據。第二,要突出以人為本。它旨在保障和改善國民生活,增進國民福利,包括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第三,它具有經濟福利。即從直接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由於政府、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參與和責任分擔,受益者的收益大於其支出。第四,屬於社會行為。即官方機構或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保障的實施,而不是供給方和受益方的直接對應行為。

編輯此段落的安全級別。

從等級層次來看,社會保障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經濟安全

即在經濟上保障人民的生活,通過現金支付或救助來實現,解決人民群眾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的經濟來源問題。

服務保證

即適應家庭結構的變化和自我保護功能的弱化,通過提供服務來滿足國民對個人生活照料服務的需求。例如老人服務、康復服務和兒童服務。

精神安全

除了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的需要,現實生活中人們離不開相應的情感保障,即精神慰藉也是人們正常健康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所以,現代社會保障越來越有責任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精神保障。當然,精神保障屬於文化、倫理和心理安慰的保障,突出體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因而屬於更高層次的保障。盡管精神保障作為壹種具體的制度安排在實踐中難以構建,但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踐表明,在制度化安排中尊重和滿足困難人群的精神保障需求確實是必要的。

編輯這段關於中國社會保障的文字。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由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共同承擔的計劃。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的壹項基本制度,其完善與否已經成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之壹。在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系到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健全,法律制度是否完備,將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壹)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2)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公平的平衡器。

現行社會保障制度

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不夠廣;(二)社會保障資金籌集困難;(3)多頭管理和分權制;(四)失業保險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5)人口老齡化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產生影響;(6)社會保障的合法性不強,急需出臺壹部社會保障法。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壹)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進壹步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3)繼續實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完善社會救助體系;(5)加快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進壹步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

編輯本段的管理系統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由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共同承擔的計劃。中央政府的職責是制定全國統壹的法律、政策和標準,並對困難地區提供財政援助;地方政府的職責是根據中央的統壹政策制定地方性法規、政策和標準,籌集社會保障資金,支付社會保障待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衛生部和財政部是中央政府負責社會保障事務的主要機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管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項目;民政部負責管理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項目;衛生部負責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管理;財政部負責制定社會保障的財政政策和財務會計制度,對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實施財務監督,為社會保障計劃提供補貼資金。各省市縣政府有相同的行政機構承擔相應的社會保障職能。中央和省市縣在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下設立了非營利性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從業人員65438+萬人。主要職責是參保登記、社會保險費征繳、繳費記錄、個人賬戶管理、待遇確認和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和提供查詢。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社會保險協議由中央社會保險機構實施。

編輯本段社會保障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公平和效率是社會保障所追求的目標。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直接相關,而是通過經濟發展間接相關。關鍵在於:機會成本>;收入,兩者矛盾,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