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番五次
解釋: 比喻用盡心思,多方猜測。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壹智便猜個十分。”
譯文:老娘也懶得用盡心思,多方猜測,猜壹下就知道樂觀大概。
2、三年五載
解釋:三、五:表示大概數量;載:年。指多年。
出自: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也須知俺這三年五載,看看衰邁,還有甚精金響鈔,暗暗藏埋。”
譯文:也要知道俺這三年五年,看看衰竭,還有很精純響鈔,暗暗藏埋。
3、三墳五典
解釋: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出自:左丘明·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譯文:這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書籍。
4、三山五嶽
解釋:五嶽: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出自:清·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嶽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
譯文:三山五嶽哪裏渺茫?雲煙漫無邊際孤單貌。
5、三綱五常
解釋: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
出自:《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譯文: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怎麽說呢?對君臣、父子、夫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