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出自詩經,國風,原文為“七月流火,九月衣。第壹天我胖,第二天我兇。沒有衣服,沒有棕色,為什麽要死。第三天,第四天踮起腳尖。和媳婦在壹起,我很高興在南方。”
文中指出,農歷七月天氣轉涼,天剛黑下來,就能看到大火星從西邊落下。第壹句是引子,天氣漸冷。該縫冷衣服了。要想今天觀測,得等到陽歷八九月。
關於“七月絲蟲病”含義的爭論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全國人大主席紀寶成在歡迎詞中說:“七月充滿了火,但充滿熱情的不止是天氣。”此事引發了對“七月之火”正確使用乃至國學復興的更廣泛討論。
有人認為這是誤用,與人民大學推動國學復興的努力不符,應該予以糾正。另壹方面,這種語義演變隨處可見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像明日黃花(昨日黃花非官方承認)這樣的詞。
相反,這是正常的文字變化。當代陽歷的七月相當於農歷的六月,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用七月流火來形容炎熱的天氣非常恰當,屬於外來詞,符合詞匯發展規律。現在已經用七月流火來表示天氣炎熱,我們應該把這個意思作為正確的用法來接受,否則就犯了“今人回顧過去”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