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告別古草》被賦予了古草。
唐·白居易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別了,草原小草》註1:傅德:詩歌是由古詩或成語命題寫成的。詩的前面通常有“福德”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的壹種方式,或在文人聚會上作不同題目的詩,或在科舉考試中作題目的詩,稱為“賦宜”。
2.分離:茂盛的草的外觀。
3、枯萎:枯萎。榮:郁郁蔥蔥。雜草每年茂盛枯萎壹次。
4.方圓:青草的芳香四處傳播。方:指野草濃郁的香氣。入侵:占領,長滿。
5、清綠:草原鮮亮碧綠。
6.王孫:這是指貴族的後代,這是指遠方的朋友。
7.嘿:形容草木茂盛。
《別了,古草》賞析這首詩可以看作是對野草的頌歌,然後是對生命的頌歌。前四句重在《野草人生》的歷時美,後四句重在《野草人生》的歷時美。全詩章法嚴謹,語言自然流暢,對仗工整,景物抒情,意境和諧,是作為壹種“韌勁”的“適當分配”的絕唱,“山火未盡,春風吹又高”這句話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別古草》的創作背景寫於唐德宗貞元二年(786)、三年(787),是白居易少年時期服用的試詩。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則,目前任何限定的詩題都必須加上“福德”二字,類似於吟誦事物。
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由《別了,草原的草》作者介紹。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後遷居下托(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藏彜大夫、左贊善。後來,由於上述要求,刺死丞相吳的兇手被嚴厲逮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鮑莉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又任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他主張“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歌語言很受歡迎。有《白常青集》傳世。
參考資料:
1,Patten等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於海東等唐詩鑒賞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3.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4.陳波海。唐詩評論(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