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教詞典的最後理解
末了是梵文瑪納斯的音譯,意譯為意與思。唯識宗把眾生心分為八種,最後壹種是八感之七。為了堅持第八阿雅耶對‘我’的汙識。為了與第六意識(Fanmano-vijn ~ a na,對意義的認識是基於對最後的認識)相區別,在梵語中音譯為‘最後’。這個不變的知識對應著四個煩惱:我瘋了,我看見了,我慢了,我愛了。阿賴耶知識的第八觀分為‘我,我是什麽’和持之以恒,所以它的特點是不斷的考慮。而這些知識是我堅持的基礎。如果我堅持妄想,我會造出各種惡業。反之,我會滅惡業,明白人間法的道理。所以叫染純知識,也叫思維知識,思維可以改變知識。且自始以來,壹直精細連續,無外力自然上升,故其性質為‘無錄’;不引異果,卻能蓋聖道,蓋心。
根據修行階段的深淺,法香宗在後三位是中性的,稱為後三位,即:(1)我看到雅魯藏布江(即人)的對應位置,我看到第八阿賴耶的位置在最後壹位。比如凡夫俗子,學了乘二的人,七位前的菩薩,都錯過了心。(2)我看到對應的位置,是我知道與上壹個知識第八個不同的位置。此指凡夫菩薩位,雙向,空智果無法。(3)等智對應的位置是等智無漏的位置,即菩薩以法空觀入道,從法空、智慧果、佛果的位置出發。以上三個,前兩個屬於有漏的位置,第三個屬於無漏的位置。
根據程《五識論》,末識的存在可以用楞嚴經、解脫經兩種教法學說和六種真理來證明。這叫‘兩教六理’。兩教,即:(1)入《楞嚴經》九卷,意為思維本性,名意。(2)欲除經,則汙隨諸疑而生而死。六個原則,即:(1)沒有* * *就沒有明確的證據,也就是說雖然第六識的作用是間歇性的,但普通人沒有* * *無知總是不間斷的、連續的,所以需要有最後的知識。(2)六二緣證是指前五覺以前五為基礎,前五界以緣為基礎,第六覺也必須有後壹覺作為其意根。(3)名證,姓意,因為是恒常的考慮,所以最後的知識壹定是永恒的。(4)二定差證,聖人入的絕對確定性和外道入的非理想確定性是不同的,因為有絕對確定性就沒有最終知識,沒有思考就沒有最終知識。(5)如果妳不想被感染,妳就會不假思索地出生。雖然妳沒有第六意識,但是妳還有我自己的想法,所以妳壹定有最後的知識。(6)我有感情就不能作證,慈善等善行也不會不漏,離不開我,因為我的無知。【進入《楞伽經》卷八、《瑜伽大師論》卷六十三、《崇聖論》卷壹、《程維-智論》卷四、《程維-智論錄》卷四、卷五、卷五、《程維-智論樞》卷二、《大乘正義篇》卷三】
最後壹點,丁佛教大辭典。
(術語)意識論中的八感之七是以八感為基礎的,八感的觀點分為從邊緣來的知識。最後的知識轉化為意義。意義具有思維的意義,這種知識往往被劃分為第八種知識。我就是法律,所以我被命名為終結。堅持兩個規律也是我們的根本。然而,第六種知識叫做意識。有什麽區別?他是根據這個目的而生的知識,這就是意義,所以他被稱為意識。也就是按照主的解釋。在這的盡頭,那是第七識,所以在雲的盡頭,那識(也就是意識)就是業力的解釋。知之論只說:‘是知聖教之別稱,經常慮而知其理。這個名字和第六意識不壹樣,這個持有業內的解讀。如果妳隱藏了名字,知識就意味著意義。他根據大師的話來解讀,比如眼睛,知道不同的意思。“同壹個故事在第四段結尾說:‘這就是結尾的意思。’範·馬納斯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唯知派提到的八種感官中的第七種。梵文為man-as,翻譯為‘意思’。窺基的《瑜伽簡編》第13卷,是對Liser這首詩的詳細論述,應譯為“汙染”。老譯者翻譯為‘阿托那知識’;新譯本學者把它翻譯成‘最後的知識’,把阿托那當作第八種知識。這種知識在知識順序中排在第七位,所以壹般稱為第七知識。學者們對這種知識眾說紛紜,但都視之為謬誤,視之為眾生妄想之源。
(1)地質學家說:地質學家把第八知識看成是純粹的、純粹的真知識,把它看成是真理壹樣。但是,必須要有動機去移動這種真知,進行萬物的生滅。這個事實就是第七個阿托那知識,也就是所謂的生滅無意識,也就是根本沒有無明。慧遠《起於信,棄於義》上行(大正44.185 c):‘不感心者為七識,有之者為染。總的來說,都是假知識;換句話說,我覺得不是它的無知,而是它的專業知識以後會繼續為人所知。"
此外,《大乘經義篇》第三卷(末)將阿托那翻譯為‘無解’,認為身無明、無知者,列為無知者、業者、轉者、現者、智者、續者、偽者、執有義者八人。在它之下,又分為八種:物知、偽知、真知。並以阿通那為偽知,解釋“偽”的含義(大正44.526b):
這個知識會實入虛,沒什麽可判斷的,而且是虛幻的,所以說是假的。這也是錯覺,也叫錯覺。“他還說,第八是‘心’,第七是‘意’,前六是這個‘意’生的,所以是意識。
(2)唯知者說:唯知者將八識分為三變,以最後壹變為第二變,力求解釋。其旨趣見於《程維誌論》第四卷、《程維誌論》第四卷(終本)、《程維誌論》第二卷(本)、《舒窈誌論》第四卷(終本)、《程維誌論·藝登》、《程維誌論·顏秘》第四卷(本)等。我將簡要描述其含義如下:
(1)就名字來說,‘最後的那’是梵文,這裏翻譯成‘易’,意思是不斷的推敲。論俗語(大正31.19b):‘是知聖教之別稱,通常慮而知過去。’也就是說,第七識的特點在於不斷的深思熟慮。第八識雖是恒常連續的,但命運並無分別,故非刻意;第六識廣布於第三世界,與萬物相關。但是有中斷,所以不是不斷的思考。前五感沒有區別,有差距,所以沒有恒慮的意思。但是,有了不斷推敲的文字,就可以把剩下的知識去掉,使之呈現出上壹次知識的特征。
(2)就目的語而言,六、七感與意識相同,但《程維知論》對它們進行了區分,其正文說(大正31.19b):‘此名與第六意識有何區別?‘若名解為隱名,則知意,故依主解,如眼知,故意異。’
這意味著第七意識思考自己,所以‘意義’就是‘知識’。第六識根據第七識有不同的用途,所以是根據意義的知識,兩者應該有區別。
(3)就這種知識而言,《程維智論》說,永遠有三種心念,即因緣、充實、平等。第七種知識也必須有這三種。
(4)就命運而言,印度有四個司。首先,很難認為第七知緣和第八知緣的自我是分我的,因為它對應的心做我做的事。火辯第八觀緣分分我,緣分分我處。安慧認為第八個現在的緣分是我的,緣分種子是我的。最後保護人認為第八意見分我。程維之論以護法為壹家之義,批判前三分法。文悅(大正31.22a):
之前說的壹切都不應該是原因,顏色和其他種子都不是知識積累的原因,那種子是真實的,虛假的應該像不外乎原因。還有,無所不知的薩迦看到,如果妳想進行壹種不變的生活,為什麽不緊緊抓住我呢?沒有壹個人的心境是不變的,所以不要堅持它,逃避它,也不要說它的前後,它從來沒有開始轉過來。"
持第七、第八種意見分為我,是壹種持續的、潛移默化的持,而持主導的本體,所以永遠是假離的根源。
(5)論第七識的對應:我狂,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整個行程中立意、感動、接收、思考、思考;其他地方的智慧;不相信,懈怠,放手,下沈,脫落,思念,不正確的知識和在與偉大的困惑中的混亂。雲上(大正31,23b):‘不過,這個意思都是關於十八的,意思是前九法八法跟著煩惱走,不是環境的智慧。’
(6)三性中哪壹個是第七識?因為第七位是無記憶取的,所以轉到果位第七位是等智。如果這是真的,那就只有善良了。
(7)明確其始末:三乘無學習成果,無漏生不起。其中,有永恒與暫時的區別。關於說法(大正31.23 c):‘阿羅漢總以三倍示無學位,此染種與現種永絕,故謂無。等學位定下來生了,就暫時消失了。"
(8)第七百分位的解釋有三種不同:對應於泰加洛補數的位置,對應於定律的位置,對應於同等智力的位置。程維之論(大正31.24b):
當初都是不同的人生繼續,有了兩次的學習。七處前,壹種菩薩心漏,有因阿拉耶知補特加羅。所有的異世經驗、聲音、孤獨都是連續的,所有的菩薩佛法都是空的,智慧果都不在前面的位置,而在另壹邊熟悉佛法。之後壹切接踵而至,菩薩見道修佛的智慧現於前方,緣凈生疏,使其平等而有智慧。"
此外,唯知者認為,八感之中,末壹有三階,稱為‘末三’。《成論》有五雲(大正31.24b):'略有三種意思上的不同,即(1)我看到了相應的對泰加洛的補充,(2)我看到了相應的方法,(3)我看到了相應的平等和智能。'
(1)我看到對應的位置:布特伽羅是梵文,翻譯成數字是為了好玩,其實應該翻譯成人或者生活。相對於第二種方法,我看到了,但壹般叫民意。人和我看到的是對應的位置,這是基於認識並持有人和我的位置的第八阿賴耶的位置。指的是所有凡夫及七位前學的雙向菩薩的位置。
(2)我看到佛法的對應位置:佛法因八分差而被我持有的位置,指的是壹切凡夫、壹切方、壹切菩薩都禁不起佛法空智的位置。
(3)等智對應位:是等智無漏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道後,現取法空、智慧果在僧位的位置,都是佛果。
以上三個,前兩個是漏,第三個是不漏。
◎附:侯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史通史》第四卷(壹)第三章第三節(節選)
第六意識在意識活動中變成了壹個自我中心,術語叫做‘分別的自我持有’(也就是‘分別的衡量和持有才是真正的自我’的意思)。但是,這種利己主義不是連續的,因為它是間歇性的,因為它是針對外界的。然而,唯壹的現實主義者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安排了“與我分離”的必要條件。窺基說:“間斷性粗猛,故有此持,其余識淺潛,邪不可橫分。分惡者,必有間斷性,粗兇之理。”但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在於第七末知,這是自我依附的最終來源,主體據此建立,第六知的自我依附也基於此。
第七種意識屬於另壹類,與前六種不同。它不以外在的環境為對象,而是以內在的八分之壹阿耶知識為它的‘環境’。它的作用是思考,也就是執著於第八識,為自己思考。這種堅持是強烈而生動的,並不隨著外界的遷移而停止,因為它所堅持的第八知識是永恒的。下面是對相關句子的壹個小測試:“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我要堅持到底。”...‘有兩種東西,壹種往往是連續的,第七識,第八識,發自內心,執持真我。’(《程維知論》卷壹)‘這個七識的本質,是以八為界,由相似到恒常,由相似到實在,所以是八。’(第四冊)‘第七只依第八為相,本質上從心相開始。’(《旁白》卷四)
如果說第六識與外部世界相連,並隨著外部世界的遷移而構成壹個間歇性的自我中心,那麽第七識就是壹個內在的、深層的、無縫的自我中心;在這方面,它與第六知、第八知有異同,如下:‘第六知雖為知,但非意(第七知),非恒。’(《敘事學》卷二十五)‘接連考慮原因,這只是名字的意思,第六界容易破,故加名。’(《敘》卷二十五)'指第七識常慮,是常言,而簡(意為“簡之別”)有第六識。雖然意識(第六識)是恒定的,但卻是斷斷續續的。三思,化簡第八,雖然第八不變,不是三思。恒慮,簡單五感,他不恒,不思過去。”(《旁白》卷十二)'此外,我外緣粗兇(指第六識),不是第七,是第七,所以第六,此招是以七命論為根據,不實。他是我執我的第六意識,他的身體被打斷了,夾雜著三性之心。”(卷三十《旁白》)
作為自我主義的最終來源,第七意識具有連續性和深刻性的特點。例如,姬叔說,“第七個是深刻和連續的”(姬叔卷四)和“線是深刻和連續的”(姬叔卷四)。
【參考】《入楞嚴經》卷八《瞬品》;《瑜伽師地論》第51卷第63卷;移情理論;《只為悟性賦三十首》;《傳播神聖宗教論》第1卷;表現論;解深密經,卷三;唯識學思想集(壹)(現代佛教學術叢書);宇井伯壽對瑜伽理論的研究;印度哲學研究,第5卷。
最後,我在《陳蕭藝》中學到了壹套常用佛教詞匯。
八種感官中的第七種;中文翻譯思考和翻譯意義,總是在審查和不斷的考慮。在審視和考量的過程中,我念念不忘第八阿雅耶認識我,因為有四種根本煩惱(我狂、我見、我愛、我慢)跟隨著它,所以我的偏見很深,很多煩惱都是因為對這最後壹種知識的執著而產生的。
和諧危機系列(請從第二個視頻開始)
/playlist _ show/id _ 1398899 . html
山西大院系列
/playlist_show/id_676770.html
正統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