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翻譯成dragon與dragon翻譯成龍,要追溯到中英和中美文化交流史初期。鴉片戰爭前後,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開始。此時清朝的國力日益衰落,英國和美國,特別是英國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在他們入侵中國的過程中,在商品輸出的同時,對華的文化輸出開始。在中英、中美文化交流中,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壹直是赤字。
中英文的文獻互譯中,英譯中遠遠超過中譯英,在翻譯的過程中,英漢詞典和漢英詞典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英漢詞典比漢英詞典發揮著更為重要的關鍵作用。歷史上第壹部漢英和英漢詞典是1815~1823年馬禮遜在澳門編纂出版的《華英-英華大詞典》,它成為日後出版這類詞典的嚆矢。
由於種種的歷史局限,dragon被譯為龍。此後至1898年,這類詞典都由西方傳教士們編纂。對這期間所有英漢詞典中“dragon”詞條的查閱分析表明,dragon譯成龍延續了馬禮遜的誤譯,以訛傳訛。中國學者編纂出版英漢詞典始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但dragon譯成龍的錯誤沒有得到更正。因而可以說,dragon錯譯龍是鴉片戰爭以來西方話語力量在華建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