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20字以內的課外文言文

20字以內的課外文言文

1. 20字以下的文言文

?si=3以及底下的:(1)關羽刮骨療毒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

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2)王戎識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4)陸績懷橘 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

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

術大奇之。 (5)楊修啖酪 人餉魏武壹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提“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

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壹口也,復何疑?” (6)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7)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8)掩耳盜鈴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

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9)謎語壹則 王荊公戲作謎語:“畫時圓,寫時方;東時短,夏時長。”

吉甫解雲:“東海有壹魚,無頭亦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這個謎。” (10)畫龍點睛 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

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壹。

須臾,雷電破壁,壹龍乘雲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11)響遏行雲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勿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2)蛇銜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傷蛇在焉。有壹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傷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葉以治瘡,皆驗。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

《抱樸子》雲,“蛇銜《指蛇銜草》能續己斷之指如故”,是也。 (13)神針道人 淩雲北遊太山,古廟前值病人,氣垂絕。

雲嗟嘆久之。壹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氣內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因授雲針術,制病無不效。 (14)楊務廉有巧思 楊務廉甚有巧思,嘗於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持壹碗,自能行乞。

碗中投錢,關鍵忽發,自然作聲雲:“布施。”市人競觀,余其作聲,施者日盈數千。

(15)多言何益 子禽:“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口千舌敝,然而 莫之聽。今觀晨雞,以時而鳴,天下振動。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16)木刻鐘馗 宋慶歷中,有壹術士,姓李,多巧思。

嘗木刻壹舞鐘馗,高三尺許,右手持鐵簡。以香餌置鐘馗左手中,鼠緣手取食,則左手扼鼠,右手以簡斃之。

(17)商鞅立木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壹人徙之,轍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18)承宮拾薪苦學 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收豬。

鄉裏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留請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輟。

2. 尋找20字以內的古文勵誌經典

意思:世界上的艱苦事情,從輕易進手的處所做起;世界上的重大事情,從細微具體的方面做起。

2、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修身》) 意思:路固然近,不走不能到達目標地;事固然小,不做不能取得勝利。

3、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超然臺記》蘇軾) 意思:沒有處在某種地步而感到不快活的,是能夠做到超脫於世俗之外的原因。

4、騎馬莫輕平地上,收帆好在順風時。(《示兒》袁枚) 意思:不要由於處境順利而掉以輕心,見好就收,適可而止。

5、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三)》紀昀) 意思:下棋的國手不擯棄舊棋譜,但並不完整依照舊棋譜;著名的醫生不拘泥前人留下的藥方,但不丟開舊藥方。

3. 十篇課外文言文

初壹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①書遂大進( ) ②平生於書 ( ) ③或答人簡劄( )( )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壹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鐵杵磨針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巖。註:[媼](ǎo)年老的婦人。

[杵](chǔ)棒槌。[卒業]完成學業閱讀訓練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 ) 方:( ) 欲 ( ) 還: ( )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麽 1)問之,曰:"欲作針。

"( ) 2)學而時習之(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答: 3.用壹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並且說說本文給妳的啟示。答:(三)日攘壹雞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壹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註解①攘:這裏是偷竊的意思 閱讀訓練壹、解釋加點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2、以待來年然後已( )二、翻譯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譯文: 。

2、是非君子之道譯文: 。3、請損之,月攘壹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譯文:(四)薛譚學謳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註解①謳:這裏是歌唱。

②餞行於郊衢:餞,設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邊。

③撫節悲歌:撫節,打著節拍。④薛譚乃謝求反:謝,道歉。

閱讀訓練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窮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響遏行雲( ) 2.翻譯: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譯文: 。

4.這個故事給妳以怎樣的啟示?答: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麽?答:參考答案:壹、文征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①書遂大進(終於 ) ②平生於書 ( 對於) ③或答人簡劄(有時 )(書信 )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稍微有些不滿意,壹定再三修改,不滿足。3. 用壹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文征明勤奮習字,獲得很大的進步。二、鐵杵磨針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離開 ) 方:(正 ) 欲 ( 想要) 還: ( 回去)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麽 1)問之,曰:"欲作針。

"( 老嫗) 2)學而時習之(以前的知識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答: 李白被老婦人感動了,回去完成了學業。3.用壹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並且說說本文給妳的啟示。

答: (三)日攘壹雞壹、解釋加點字: 1、是非君子之道(這 )( 做法)2、以待來年然後已( 停止)二、翻譯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譯文: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 。2、是非君子之道譯文: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

3、請損之,月攘壹雞,以待來年然後已。譯文:請讓我減少偷雞的數量,每月偷壹只雞,來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

(四)薛譚學謳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窮青之技(學盡 )②秦青弗止(不 )③響遏行雲(遏止 ) 2.翻譯: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演唱的本領,他沒有學盡秦青的技藝,自認為把師傅的本領完全學盡了 。

4.這個故事給妳以怎樣的啟示?答:學習沒有止境,要謙虛好學,不能夠淺嘗輒止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麽?有,薛譚知錯就改,馬上向師傅道歉,並且留下來繼續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

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壹項:( )3分 A、以荻畫地 以:用 B、教以書字用 書:寫 C、使學為詩 為:作為 D、及其稍長把 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歐陽修聰明過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裏士人家慷慨借書 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6分(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二閱讀下面壹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14分)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

(3分)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壹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

()(4分)[推敲] 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

4. 誰有初壹的課外古文 有20篇

31.王安石傷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參考譯文金溪縣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

仲永長到五歲時,從沒見到過讀書寫字的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就從鄰居那裏借來給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寫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奉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仲永感到奇怪,漸漸以賓客的禮節來款待他的父親,有人用錢財和禮物討取仲永的詩。他的父親貪圖這樣,每天強要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他,十二三歲了。

讓作詩,不能與從前的傳聞相稱了。又過了七年,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特殊之處已經消失凈盡了,成為普通人了。”

32.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於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壹劍去鄉裏,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壹生者非壹,破骨出鏃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參考譯文李存審出生於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妳父親年輕時提著壹把劍到鄉裏去,四十年裏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壹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妳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妳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33.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

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參考譯文孫臏曾經跟龐涓壹起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為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

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並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

齊國使者認為(他)才能出眾,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

34.陶母責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

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壹些腌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幹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妳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 35.畫鬼最易 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

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參考譯文有人為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麽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麽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妳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36.陸遊家訓 後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以為憂,而不可以高興。

壹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誌向和情趣自然養成。

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情決非壹件。我這是給後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戒,各位都要謹慎地對,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恨。

37.孟母三遷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

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

夏歷每月初壹這壹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壹壹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38.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哭著要去。

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妳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妳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

5. 不超過20字的文言文及解釋(解釋10字左右)求

孔門師徒各言誌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妳們自己的誌向 "子路說:"希望有車馬乘坐,穿又輕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來與朋友***同使用,就是用壞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願意聽聽老師您的誌向."孔子說:“使年老的人過得安逸,讓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輕的人懷念。”

2

、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3.陳蕃願掃除天下

原文蕃年十五,嘗閑處壹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壹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選自《後漢書》作者範曄

譯文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壹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妳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壹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4.班超投筆從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譯文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壹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5.宗愨乘風破浪

原文宗愨(qu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愨年少時,炳問其誌,愨曰:“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炳曰:“汝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⑺賊,賊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⑻以文義為業,炳素[10]高潔,諸子群從⑶皆好學,而愨獨任氣⑷好武,故不為鄉曲⑸所稱。

譯文宗愨的字是元幹,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誌向是什麽?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裏的巨浪。”宗炳說:“就算妳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壹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跟著他喜好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故而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