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布朗文化

布朗文化

布朗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民間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有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題材廣泛。歌舞受傣族歌舞影響較大,配以象腳鼓、鈸、小三弦等樂器。布朗山地區的布朗人擅長跳“刀舞”,他們的舞蹈蒼勁有力。男孩和女孩喜歡轉圈跳舞。逢年過節或婚禮場合,墨江布朗族流行“舞歌”。布朗族的歌舞深受傣族歌舞的影響。其民歌可分為“拽”、“宰”、“素”三種:“拽”是壹種類似說唱的敘事曲,婚禮時多在室內演唱;《屠殺》是壹首類似民歌的傳統民歌;《鎖》是壹首抒情二人轉歌曲,旋律即興性很強。西雙版納布朗族民歌分為四類:甩、宰、尋、作。曲調幾乎不變,內容都是即興創作。

如何弘揚雲南特有的民族布朗族文化,首先是保護;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宣傳力度;第三,開展旅遊增加收入,進壹步提高開發建設的經濟能力;四是在上述基礎上進行挖掘、開發和建設。

侗族和布朗族的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自成體系,大致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雜”(飲食結構)、“酸”(口味愛好)、“樂”(宴席氛圍)。它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大部分侗族人民生活在河谷壩上,主要種植水稻,尤其是糯米。吃糯食是侗族的明顯特征,侗族壹直自稱“糯米人”。糯米和糯米糕是侗族人建房必不可少的。

侗族飲食習俗的四大奇觀:

陌生人:異質食物來源

二七:沒什麽酸的。

三大奇跡:喜氣洋洋的宴會

四大奇跡:感謝廚師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要坐在門檻上吃東西,不要看著別人吃東西;正月初壹無火;祭祀期間不允許外人進入村莊;喪期孝子忌吃素,但魚蝦不限。

各地的侗族人大多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壹。有些地方在10年底或110年初慶祝董年。4月8日或6月6日是祭牛的節日,節日期間不準用牛。另外還有煙火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產活動,還有姓氏節,捉歌會,女兒節,鬥牛節,煙火節等等。侗族壹年壹度的煙火節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舉行。

布朗

後南節是布朗族壹年壹度的盛大節日,在農歷三月清明節後的第七天舉行,即陽歷4月13-15。節日期間主要活動是互相潑水,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原始的傳統方式——迎日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日節。

布朗族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蕎麥、豆類、土豆、小紅米等副食,喜歡吃糯食。納布盧斯食物的烹飪方法有幾種,如煮、炸、燒、烤、腌制、生吃、煮等。除了嚼茶,布朗還有嚼煙的愛好。布朗壹家喜歡吃生的和酸的食物。

水煮食品主要是用清水煮。

油炸食品多用於肉類。

烤的食物主要有燒烤和烤魚。

油炸食品有煎蛋餅和油炸蜘蛛。

幹燥的蔬菜通常被收集並儲存在陽光下。

生食包括各種生肉食品和生牛血。

過去布朗族使用的器具是圓桌和矮凳,是用竹簽做成的。

布朗族名人百度知道馬內(1894―1969),俗名文,雲南猛海人。愛國宗教人士。公元1910年,劉崧·馬內出家,享年16歲。由於聰明好學,他的佛學造詣很快就達到了其他僧人達不到的深度。這使得他在佛寺的地位迅速提高。21歲,晉升二佛;22歲晉升大佛(比龍);32歲已經在聽了(三級);38歲晉升為沙彌(四級)。1952年,劉崧·馬內終於晉升為“劉崧”(第六級教學點)。6月1956 11出任西雙版納佛教協會分會籌委會副主任。同年65438+2月,被中國佛教協會佛寺保護團確立為“阿李”(最高教階)。劉崧·馬內是壹名愛國僧侶。他熱愛教學,愛國愛教,在僧人和當地傣族布朗族群眾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69年6月,劉崧·馬內去世,享年75歲。顏(1952――雲南猛海人。建國後第壹位當代布朗族文學作家。顏出生在猛海縣布朗山鄉老滿額村,是布朗農民的兒子。65438-0974在雲南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後先後在猛海縣文化館、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局工作,擔任領導職務。顏自幼受到布朗族民間文學的熏陶,熟悉布朗族民歌和故事。他從七歲開始學習中文,直到大學畢業,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從65438年到0974年,他開始寫詩、散文、小說和報告文學。顏的散文散發著棕色的山野氣息和棕色的人血。他的散文《土與花》以清新的筆調表達了作者對新生活的贊美。獨特的婚禮用詩意的對話展示了布朗族文化的豐厚積澱。《養蜂人》和他的第壹部小說《周楠捕街》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傳統心理與現代意識的無聲碰撞。1979年,顏出版了他收集整理的《小蟾三王》。通過他十幾年的努力,許多布朗族民間文學作品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了布朗族悠久的文學傳統。其中《陸瑾姑娘》獲雲南省民族民間文學優秀作品壹等獎。事實上,搜集整理布朗族民間文學的過程,也是顏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學創作養分的過程。馮春華(1952-)布朗文學作家,本名艾迪,筆名山仔。雲南雙江人。1971年生於雲南雙江縣邦歇寨,應征入伍,1976年參加* * *《中國人民復員》,1978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先後畢業於琳琳。與其他大多數布朗族作家相比,馮春華有著自己鮮明的創作風格。首先,他采用了各種文學形式。詩歌、散文、小說、電視劇都成為他施展文學才華的廣闊天地。其次,他的作品更註重揭示社會文化轉型過程對布朗族的影響。比如《感謝菩薩》這篇文章,通過布朗山寨“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的發展進步。這種以小見大的思路,結合作者淋漓的筆墨,令人耳目壹新。最後,他的作品往往直指民族文化的深層,有壹定的厚度。小說《獵頭恨》描述了埃拉兄弟精神崩潰,最終因獵取救命恩人的頭顱而自殺的悲劇。作者的文化反思精神貫穿全文,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有人說,馮春華的每壹篇散文都帶有鮮明的自傳色彩。其實他鮮明的個性在每壹篇文章中都有體現。

布朗族有什麽特點?布朗族的喪葬習俗各地基本相同。死後請佛或法師念經驅鬼,三日內出殯。壹般村裏都有公共墓地,按家族或姓氏劃分。土葬很普遍,但死者被殺,有些地方還實行火葬。布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經常唱歌跳舞來慶祝盛大的節日。有各種樂器伴奏,還有武術和雜技助興。年輕的布朗族人從小就要學習唱各種曲子,玩各種樂器。布朗族的音樂曲調可分為投、殺、拉、曲四種。其特點是煽情;宰興高采烈,熱鬧非凡;索改編的合唱定制歌曲,配以小三弦;曲調用於歌頌民族英雄和蓬勃的新生,在盛大音樂會中的對唱中使用。主唱經常根據現場即興加歌詞。布朗族舞蹈包括節日舞蹈和佛事儀式舞蹈。舞蹈叫異地,西雙版納,施甸,鎮康,雲縣,景東,墨江。“跳舞”是指跳舞和唱歌。由於布朗族男子酷愛武術,所以武術往往與歌舞融為壹體。如長刀舞、拋棍舞、拳擊舞等。,動作利落,健身性強。西雙版納布朗族的象腳鼓舞、拍手舞、猴舞、茶事,大多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其舞蹈優美、歡快、生動。布朗族的舞蹈具有普遍性,白發老人和小孩只要聽到竹笛就會手舞足蹈。而且年輕人特別喜歡轉圈跳舞。第壹,能歌善舞的男生領舞。伴隨著鑼鼓和象腳鼓的節奏,女孩和男孩圍成壹個圈,膝蓋微微起伏。柔軟的手在肩膀兩側或前後輕舞,邊舞邊逆時針移動雙腳。與此同時,壹群年輕人在圈子裏做著有節奏的虎步跳。時而散在姑娘面前和姑娘竊竊私語,時而聚在壹起鬧個虎跳。重復這個循環,表達妳的喜悅。

布朗族民居有哪些地域特色?每個民族成立的基本條件是生活環境。在布朗族文化中,沒有壹種傳統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布朗族是壹個跨境民族,所以它的很多傳統文化也是多種文化融合的。妳對布朗族的居住文化了解多少?這裏有更多的內容給妳。讓我們壹起學習。布朗族是壹個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對它有不同的稱呼。我國布朗族全部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其余散居在臨滄、思茅、保山等地。布朗族民居以幹欄建築為主。壹個是茅草屋,壹個是木瓦房。

幹柱建築

俗稱竹樓,有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著牛、馬、豬、雞,還能堆放幹柴等雜物。周圍沒有圍欄,有壹個進出口。竹樓屋頂為倚山式,分為四面。田埂短而坡陡,下有蓋頂,蓋有草筏或瓦片。樓門口有木梯,壹側有陽臺。

中國的布朗族從哪裏來?主要發源於雲南保山,是中國少數民族之壹。布朗族郵票人口為91,891 (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雲南省、保山等地區。主要從事農業。西雙版納、思茅等地的布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也說傣語,大多信奉佛教傳到南方。保山市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縣和昌寧縣。

我國布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猛海、景洪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和瀾滄、墨江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布朗族人口為91882。使用布朗語,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瓦崩龍分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種方言。有些人會說傣語、佤族語或漢語。如果沒有母語,有些人會說漢語和傣語。西雙版納、臨滄、思茅的布朗族。

布朗族服飾介紹布朗族婦女編織的“綠女人緞”深受瀾滄江兩岸人民的喜愛。另壹方面,怒江兩岸棕色先民所織的“通化布”以潔白柔軟著稱。

布朗族愛吃酸味食物的歷史是怎樣的?布朗族的飲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布朗族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特別喜歡吃酸的食物,經常腌制酸的食物,如酸筍、酸肉、酸魚等。制作方法與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基本相同,但布朗族腌制酸菜時往往在上面放壹層米飯。西雙版納的棕色人種也喜歡吃生肉。

棕色人種有嚼煙的嗜好。嚼煙的方法是用少許草煙包裹檳榔葉,再加入壹片沙基、蘆葦、檳榔、紅石灰等。放進嘴裏慢慢嚼,每次20多分鐘,吐出來的煙渣都是紫色的,布朗斯嚼煙嚼久了,連牙齒都染成黑色了。

布朗族喜歡喝酒,大多是自己釀的。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經壹種叫懸鉤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與玉石的顏色十分相似,故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飲酒,喝酒時壹醉方休的習俗。

生活在西雙版納棕山的棕女,尤其是孕婦,嗜食當地紅土,據說有止嘔、去腥、提神的功效。

布朗族有吃老鼠和螞蟻卵的習慣。布朗族喜歡吃老鼠,田鼠、家鼠、竹鼠都是美食。將捕獲的老鼠的毛、皮、內臟全部燒掉,洗凈煮熟。布朗山有壹種黑螞蟻。每個巢裏都有壹只蟻後,它能產下數千個卵。棕色人種經常挖螞蟻蛋。

布朗族擅長種植和制茶,非常喜歡喝茶。姑娘們采摘春茶後,制成散茶,也叫“大葉茶”。他們還可以制作壹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竹筒茶”。先將粗竹切成竹筒,將新采摘的茶葉炒熟,然後趁熱放入竹筒中,用蘆葦葉封好,紮上藤條,用火坑烘烤,除去其水分。將竹皮烤焦,制成竹筒茶,存放數年不變味。這種茶味道很香,經常被布朗族當做禮物。

棕色人種喜歡吃酸茶。茶葉用酸菜法做成酸茶,放在口中咀嚼後可以幫助消化。

布朗族的茶有兩種:焙茶和泡茶。泡茶是用開水沖泡,而焙茶是將壹些茶葉放入特制的小茶壺中,在火塘旁焙炒,待香味出來後再倒入開水,水開後再倒入小盅中,稱為“濃茶”。

規定飲食